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橋買店(上)(2 / 2)

寒門梟士 高月 2183 字 10个月前

李延慶心中著實懷疑,天上哪里會掉這種餡餅?

李冬冬卻誤會了,以為李延慶是擔心店鋪會不會已經賣掉,他連忙道:「我昨天還來看過,老東主對我不錯,他答應給我保留五天,我就在等你父親來做決定。」

李延慶不想解釋,便笑問道:「那冬哥自己買房了嗎?」

李冬冬嚇一跳,慌忙擺手,「我哪里買得起,我一直租房子,最早是租我岳父的一間破屋,月租兩貫錢,後來我改租店宅務的房子,也就是公房,我開茶棚交稅和差役錢較多,被定為四等戶,可以租兩間公房,月租八百六十文。」

李延慶倒也知道一點情況,大宋戶籍分為鄉村戶和坊廓戶,相當於後世的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農村交田賦,城市交戶稅,免役錢城市鄉村都要交。

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根據財產來評定戶等級,鄉村財產是指農田,城市財產是指房產,財產越多等級就越高,自然交的稅賦就越多,免役錢也越多。

李大器最窮困潦倒之時沒有交稅是因為他沒有田產,典型的無產階級,不僅不用交田稅,連每年交的免役錢也是最低的一檔,算是朝廷對最窮困人口的一種福利。

但從古至今,中國人的財富觀念都很重,尤其是宋朝,鄉村人熱衷於買田,城市人熱衷於買房,主要是子女多,所以必須積攢更多的財富,讓子孫後代的生活能好一點。

但財產越多,稅賦和免役錢也就越多,對所有家庭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城里人為了多買房且少交稅,大家都想盡辦法藏匿房產,最典型的辦法是做yīn陽契約,報給官府用假契約,盡量把房產數量降低,明明交易面積是一畝地,卻在官府備案成一分地,把財產藏匿了。

但這樣做的風險也很大,相國呂惠卿推行『手實法』,要求各家各戶自行按實申報,並鼓勵街坊鄰居揭發:『非器、田谷而隱落者許告,有實,三分以一充賞』。

一旦藏匿財產被人揭發,藏匿的房產會被沒收拍賣,揭發人可以得到三成獎勵。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當官,考上舉人就能免稅免役,什么叫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這個意思了,為什么宋朝人拼命送孩子去讀書,熱衷於考功名,這里面有著很現實的利益考慮。

但汴京的人口密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後世的國際大都市,不得不管理得異常嚴格,毫不容情,否則怎么容得下近兩百萬人口。

汴京首先也是看房產,在汴京有房產叫做主戶,沒房產叫做客戶,也就是流動人口,主戶沒有什么限制,有多少房就住多少,只要不偷稅漏稅就不管。

但客戶的限制就極為嚴格,不是你想租幾間房就可以租幾間房,朝廷首先把客戶劃為五等,每等客戶都有規定的住房標准。

流動人口剛到汴京最初都會被默認為第五等戶,一戶人家只允許租一間房。

要想多住幾間房就得開店交稅,店開得越大,稅交得越多,認證的等級也就越高,實在不行就開個小茶棚,官府便認證你為四等戶,可以住兩間屋了,不過戶稅和免役錢也要翻倍。

所以絕大部分底層人家都只能住一間屋,朝廷修建了大量公房出租,每間月租四百三十文,但一家人月收入最低也是三千文,所以基本上都負擔得起。

否則以汴京寸土寸金,底層人哪有容身之處?如果違規多住房子,一旦被人舉報,公租房則取消租房資格,私房則重罰房東,讓房東得不償失。

當然公租房的居住條件都不太好,擁擠嘈雜,環境臟亂,想住好一點,那就去租私房,房租雖然貴一點,但房東有很多辦法來彌補,比如開間大,平時用布簾一拉或者屏風一隔就成了兩間。

再比如還有庭院,如果人口多便可在庭院內搭一頂帳篷,舒適性和公租房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商鋪不在限制范圍,可以租商鋪來居住,只是一個月十貫八貫的租金普通人家也負擔不起,真正有錢人又何必租商鋪居住,直接買房子成主戶,就不受任何限制了。

......

這時,李冬冬稍微靠近李延慶,笑眯眯道:「你是相州解元,可以評到一等戶,我的意思是你用自己的身份把房子租下來,你父親就可以住五間屋了,至於你嘛!可以住太學,太學的住宿條件要比外面好得多。」

「我父親現在住幾間屋?」

「他在汴京呆的時間不長,先默認為五等戶,只能住一間屋,不過租的是私房,條件稍微好一點。」

兩人邊說邊走,不多時便來到了新橋,新橋是跨越蔡水的一座石橋,蔡水又叫惠民河,蔡水南岸是密集的學校區,包括太學、國子學、武學、算學等等學校,以及主管大宋教育的國子監都在蔡水南岸,這一帶生活著上萬名學生。

而蔡水北岸則是著名的商業區,汴京有四大商業中心,這里就有兩個,分別是御街東商業和御街西商業區,大型瓦舍也有六座之多,新橋便位於御街西商業區內。

新橋正對的大街叫做新門街,新門街兩邊是密集的民居,商業主要就集中在新橋附近,各種店鋪兩百余家,酒樓、妓院、關撲店、客棧、腳店、銀鋪以及各種商鋪,應有盡有,招牌幡幌掛滿了大街。

「前面就是了!」李冬冬一指前面笑道。

李延慶也看見了,掛了一塊木招牌,上面雕刻著一座宮闕模樣的建築,旁邊寫著月宮兩個字,另外脂粉兩個字因為年久斑駁,已經看不清楚了。

招牌下是一家瓦房店鋪,兩邊都是平房,鋪面門大約有一丈寬,在這一帶只能算中等,店面也略顯得破舊,就仿佛很多年沒有修葺過。

兩世的經驗告訴李延慶,一般生意火爆的店鋪大約每隔兩三年就要修葺一番,越修葺生意就會越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而店鋪破敗,往往就是生意慘淡的一種表現。

京城的脂粉店至少有一兩百家,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牌子,這樣破舊的店鋪能殺進前十?

李延慶覺得這里面的水份太大,最多也就做做附近民居的生意,不過這地段李延慶卻很滿意,下面就看面積了,如果真有一畝地,那他確實可以考慮考慮。當然也只是考慮。

聽李冬冬話中的描述,這對老夫妻在京城至少生活二十年了,還是商人,任何一個稍有頭腦的人,會把價值五六千貫的財富半價出售?還白送一座店鋪。

李延慶覺得這里面肯定不是李冬冬說的那么美好,看看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