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平衡(2 / 2)

寒門梟士 高月 1590 字 10个月前

..........

次日一早,刑部侍郎梁中都和大理寺卿鄭智聯手彈劾相國王黼,指責他在去年出任御史中丞期間嚴重失職,胡亂作為,導致林靈素一案無故拖延了一年,嚴重影響朝廷信譽,要求王黼承擔相應責任。

而與此同時,三司會審的結案書也送到了天子趙佶的案頭,這里面包括了王黼在案發之初就認定潘岳是刺殺林靈素的主謀。

這個彈劾的指控雖然並不嚴重,但關鍵是證據確鑿,王黼難辭其咎,這對官場勢頭正旺的王黼將是一次迎頭痛擊,它無疑會影響到王黼的一些提案,尤其會在余深後繼者的任命上將產生十分微妙的影響。

安德殿內書房,天子趙佶看完了林靈素刺殺案的結案書以及梁中都對王黼的彈劾,半晌,他對站在一旁的梁師成道:「朕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照看到,還是需要文臣武將來協助朕維持朝廷的運轉,王黼在這件事上確實做得不妥,需要告誡,以後讓他不要再過問御史台的事情了。」

「陛下英明!」

趙佶點點頭又道:「王安中身為吏部侍郎,又兼任御史中丞,他是不是太忙碌了一點?」

「陛下,御史中丞只是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才讓他兼任,老奴推薦鄧雍為御史中丞。」

鄧雍是前相國鄧洵武的兒子,是趙佶十分寵愛的翰林學士,書畫十分出sè,雖然官職不小,但他只擅長繪畫,讓他當御史中丞,連趙佶都覺得有點不太合適。

趙佶眉頭一皺,「他的學究氣太重了,朕擔心他不能適應御史台這種肅殺之地。」

「陛下,朝廷各種關系盤根錯節,御史台往往投鼠忌器,倒是鄧雍這種和朝廷沒有多少關系的書生往往能夠不受官場習氣的影響,老奴相信他能將御史台開創一個新局面。」

趙佶當然知道梁師成為什么推薦鄧雍,既然他已同意不讓王黼染指御史台,便答應了梁師成的推薦,「好吧!可以任命鄧雍為御史中丞。」

梁師成心中暗喜,有鄧雍為御史中丞,那御史台又終於回到自己手中了。

這時,趙佶又道:「再有就是關於余深的繼任者,王黼推薦蔡京之子蔡攸為相,太傅那里有推薦人嗎?」

「啟稟陛下,老奴倒覺得刑部尚書范致虛資歷足夠,又在河北出任地方官近二十年,非常了解宋遼局勢,由他入相,更能夠貫徹陛下的北伐大計,至於王黼,從這次御史台審結的案子就能看出,他經驗尚淺,考慮問題還不夠周全,蔡攸可沒有任何地方官的資歷啊!在陛下極力備戰北伐的時刻,讓這么一個沒有資歷沒有經驗的大臣入相,會影響到陛下的備戰!」

梁師成在關鍵時刻直言不諱,直接用林靈素的案子為依據,指出王黼考慮問題不周,用人不當。

一般高層用人,最忌諱的便是被人抓住把柄,不管趙佶再怎么信任王黼,但王黼一旦被彈劾,而且證據確鑿,趙佶就不得不考慮朝廷的影響,即使不處分王黼,但也不會再聽之任之,這是一個帝王應遵循的底線。

況且梁師成又拿出北伐備戰來說事,任命范致虛讓趙佶無話可說,他沉默片刻問道:「張邦昌情況如何?」

「回稟陛下,余深罷相後,張邦昌和王黼關系甚密。」

趙佶一怔,目光立刻變得犀利起來,「是嗎?」

「老奴不敢欺瞞陛下。」

趙佶當然明白張邦昌和王黼關系密切的含義,這極可能意味著張邦昌已經投靠王黼了,沉思良久,趙佶點了點頭,「關於相國之事,朕再考慮一下吧!」

..........

三天後,天子趙佶下旨,刑部尚書范致虛出任門下侍郎,封知政事,接任余深太宰之職,另任命翰林學士鄧雍為御史中丞,王安中不再兼任。

與此同時,趙佶做出御批,認可三司會審的林素靈刺殺案,三名行刺士兵處斬,潘岳無罪釋放,並升一級為都指揮使,已病死獄中的虞侯章小汶則追封為武德郎,准其家屬厚葬,並賜銀千兩。

王黼勢如破竹的官場攻勢隨著范致虛出任相國而嘎然停止,這是一次梁師成和蔡京的聯手阻擊,以三司會審案為切入點,最終成功阻截了王黼咄咄bī人的攻勢,使大宋官場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衡。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