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針鋒相對(2 / 2)

寒門梟士 高月 1475 字 10个月前

幾名軍士沖上去,亂棍齊下,中年男子慘叫不已,片刻,他左大腿被亂棍打斷,士兵們將他扔到街上。

知縣蔣奇嚇的面如土sè,李延慶哼了一聲道:「若想保住你的官帽,給我立刻賑濟難民。」

「是!是!卑職遵令。」

蔣奇慌忙安排官員和衙役又重新去城外擺攤賑災,李延慶又再派十幾親兵奔赴各縣,監督開封府各縣賑災情況,他這才tiáo轉馬頭,帶領其余手下返回了京城。

李延慶先去了東宮,他需要和太子趙桓商議一下賑濟難民之事,這件事不能指望知政堂,必須由軍議堂來主持,而且開封府一些不得力的官員,也必須就地免職。

「李府尹,今天下午官家召集軍議堂和知政堂議事,恐怕要晚一些才能回來。」

「在哪里議事?」

「好像是在紫宸殿,殿下是去了紫宸殿!」

李延慶對宦官拱拱手,「多謝了!」

李延慶轉身向紫宸殿方向走去。

紫宸殿是宋朝天子召開小型朝會之處,今天是應相國王黼之請,趙佶臨時舉行了這次朝議,包括知政堂和軍議堂在內的數十名重要官員參加了這次朝議。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舉行朝議了,軍議堂和知政堂矛盾尖銳,尤其王黼和蔡攸為了阻擊趙桓上位,不遺余力地破壞軍議堂頒布的各項監國令,王黼和蔡攸又不斷向天子趙佶告狀,指責軍議堂所出政令繞過知政堂,嚴重架空相權,使天下州縣只知有東宮,而不知朝廷。

為此,趙佶已經出面tiáo和了兩次,但最終卻沒有任何效果,而今天這次朝議的導火線是梓州路和成都府路解來五百萬貫稅錢,軍議堂准備將它撥付河北用作募軍的軍費,但王黼主張將它撥付內庫,用來建造天子南巡的龍船,雙方互不相讓,王黼便請求發起這次朝議。

紫宸殿上,李綱和王黼爭鋒相對,他們的爭論已經超過了這筆錢的本身,而在於權力歸屬。

王黼聲嘶力竭道:「太子監國已是定論,知政堂並不否認,但知政堂代表相權,如果事事都由軍議堂做主,知政堂反而成了擺設,那置相權於何地?那就不如解散知政堂,把我們這些相國統統罷官免職!」

李綱冷笑一聲,反駁道:「軍議堂從來沒有想過替代知政堂,軍議堂的作用只是加qiáng戰備,防止金國再次入侵大宋,它只是監國宮下面一個臨時官衙而已,相國依舊是相國,沒有人會架空相權,但我想問王相公,太子監國兩個月來,作為右相,你什么時候來監國宮向太子請示過政務?什么時候匯報過朝務?一次也沒有,相反,太子下的監國政令你卻百般阻撓,以至於十三項戰備令只落實了兩項,正好陛下也在,請你向陛下解釋一下,你屢屢破壞監國令,阻撓戰備,到底是何居心?」

王黼被問得張口結舌,這時,趙佶有些不耐煩地擺擺手道:「有什么話大家可以心平氣和地談,都是為大宋效力,不必這樣針鋒相對,這件事先放一放,說說別的事情。」

李綱行一禮,返回位子坐下,王黼狠狠瞪了李綱一眼,他也坐了下來,殿內一片寂靜,太子趙桓依舊如老僧坐定,他雖然都參加朝議,但在這種公開場合,他卻從來不表態,趙佶也不會問他,父子二人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就在這時,一名宦官小步跑到趙佶身後,對他附耳說了幾句,趙佶點點頭,「讓他進來!」

宦官飛奔而去,趙佶對百官道:「開封府李府尹說有急事稟報,朕讓他進來,大家都聽一聽。」

不多時,李延慶快步走進了偏殿,他躬身行一禮,「微臣參見陛下,參見太子殿下!」

趙桓只微微點了點頭,趙佶卻笑道:「李府尹這么快就進入狀態了,說吧!有什么急事?」

李延慶凌厲的目光刺向王黼,王黼頓時有些不安,目光連忙回避,李延慶心中冷笑一聲,這才不慌不忙道:「啟稟陛下,啟稟太子監國,微臣進京是走河北南下,一路上看見哀民遍野,到處是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難民,渡過黃河後,官道同樣擠滿了扶老攜yòu的難民,看到幾個賑粥棚都是寺院和道觀,卻沒有看見官府的身影,這是官府的嚴重失職,所以微臣昨天第一天商上任,就責問開封府少尹,為什么不開倉賑濟難民?他告訴我,開封府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把賑濟方案報給了王相國,所以微臣就想問一問王相國,為什么把開封府的賑濟方案扣押了一個多月?置千千萬萬難民的生死於不顧?」

這時,李綱也憤怒聲討道:「這也是太子監國令之一,兩個月前就頒布了,但至今還扣在王相國手中,太子監國令出不了大內,微臣也想知道這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