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 正式遷都(2 / 2)

寒門梟士 高月 1449 字 10个月前

........

皇城的主要建築當然不可能修建在山上,而是在山腳下,只是皇城將鳳凰山也一並包括進去,並在山上修建了不少觀賞風景的亭台樓閣,作為天子生活起居的大內,也就是宮城,則位於皇城中部,占地約五十頃,四周有宮牆包圍。

大內里面幾組大宮殿,比如天子寢宮勤政殿和福寧殿,慈寧殿和慈明殿是鄭皇太後以及朱皇後起居的殿宇,再有就是仁明殿、慈元殿等數座宮殿為皇後、嬪妃所居,東宮暫時還不需要,所以沒有修築。

大內除宮殿外,堂、閣、齋、樓、台、軒、觀、亭,星羅棋布,這也是受鳳凰山的地形限制,帝王居處的奢華不表現在宮殿上,而多表現在苑囿上,各種花台水榭,各種小橋流水,大宋的建築水平在這里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使宮城內修建得如仙境一般。

不過比起東京汴梁的皇宮,臨安的皇宮還算是比較簡朴,大內比較小,三千宮女和一千宦官生活在里面,就略顯得有點擁擠,不過趙構答應過的,遷都後將釋放兩千宮女和五百名宦官回鄉,大內就會舒適很多。

皇城各省、寺、台都比較簡朴,位於大內東面,各部寺都一應俱全,皇城正門為麗正門,麗正門裝飾華麗,門為朱紅sè,綴以金釘,屋頂為銅瓦,鐫鏤龍鳳天馬圖案,遠望光耀奪目,而麗正門的城樓是天子舉行大赦的地方,中間是一片廣場,廣場正對面的宮殿便是正殿,又名崇政殿,是舉行大典、大朝會之所。

說起來趙構還算是一個比較勤政的皇帝,在搬進皇宮的第三天,他便舉行了第一次大朝,正式宣布遷都臨安。

大朝時間不長,短短半個時辰就結束了,算是一個很低tiáo的開朝,也確實高tiáo不起,兵不如人,從中原一直敗退東南,天下民眾都不好說什么,但心中卻亮堂著呢!就像天子在開朝辭中所說,要勵jīng圖治,隨時准備北伐,收復失地。

大臣們各自心事重重回了官署,雖然進官署已是第三天,但每個官署內都是一團亂麻,千頭萬緒的事情需要整理,各種文書檔案還堆在東京還沒有運來,各州進奏官還沒有來得及坐鎮京城,使得朝廷和地方州府脫離聯系,更重要是做事情的小吏都還沒有抵達。

跟隨趙構前來臨安的官員只有幾百人,但朝廷可不是靠幾百人就能運轉,光各州駐扎京城的進奏官就有上萬人,他們負責朝廷和地方的聯系,另外還有數萬小吏,承擔著方方面面的具體事務。

朝廷官員只是動嘴動筆,但做事情的卻是大量沒有官品的從事,就像已經升為鄂州通判的劉方,從前也是御史台一個小吏。

李延慶的正職是樞密院老大,知樞密院事,不過他這個知樞密院事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正官,知樞密事其實是相國之一,等同於參知政事,但李延慶雖然有權參與知政堂議事,但他卻沒有相國的決策權和表決權,這個職務其實也比較尷尬,不管實事。

李延慶正准備前去樞密院,一名宦官匆匆跑來,獻媚笑道:「李太保,官家請你過去一趟。」

「官家現在御書房?」

「正是!幾位相國也在呢。」

李延慶點點頭,轉身向御書房方向走去,趙構的御書房在垂拱殿,垂拱殿是天子召見大臣的地方,殿不大,但走廊卻很長,一直連通到大慶殿。

李延慶走進御書房,御書房的外面是一間小議事廳,布置得很簡潔,只有一張長長的檀木大桌子,四周擺放著十幾把椅子,只見五名相國對坐在桌子兩邊,卻不見蔡京,眾人沉默不語,范致虛見李延慶進來,便給他使個眼sè,讓他坐下。

李延慶范致虛身邊坐了下來,似乎也沒有什么講究,都是隨心而坐,范致虛是左相,也沒有見他坐左邊第一個,倒是徐處仁把左首第一個位子坐了,他有點心虛地看了一眼李延慶,又連忙低下頭,不知他在想什么?

李延慶沒有理睬他,而是低聲問范致虛,「左相,出了什么事?」

范致虛嘆了口氣,「蔡相公恐怕不行了。」

李延慶一驚,前天下船時還好好的,和自己開了個有關帝姬的葷段子玩笑,怎么才兩三天就不行了,難怪今天大朝沒有見他。

旁邊高深搖搖頭道:「畢竟八十歲的人了,稍有不慎就......他這次坐船南下有累著了,昨天中午又在西湖吹了風,結果晚上就不行了,換了幾個御醫都搖頭,說最多三四天。」

李延慶相信他們坐在這里絕不是在討論蔡京的病情,而是蔡京的位子,要換相了,蔡京也是悲劇,新朝相國當了還不到兩個月就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