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鄭和船隊(450月票加更)(1 / 2)

「恭喜宿主獲得召喚鄭和寶船船隊的資格!這這寶船船隊共有艦船六十二艘,士卒一萬五千人。」伴隨著虎符的話音,一個巨大的寶船圖標浮現在李悠面前,圖標旁邊的注釋將寶船的數據寫的清清楚楚。

船長約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肥短的船身有利於抵御海浪,底尖上闊,首昂艉高,即使在惡劣的天氣下也能維持船只的平穩;兩舷和艉部,設有長櫓,長櫓入水較深,多人搖擺,櫓在水下半旋轉的動作類似今天的螺旋槳,推進效率較高。在無風的時候也可以保持相當航速,而且櫓在船外的涉水面積小,適應在狹窄港灣擁擠水域航行。

除了寶船之外,還有型號小一些的戰船,樹三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五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並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火力在當時堪稱qiáng大,這也是鄭和船隊能夠縱橫七海的根本。

咦,記得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最多時有兩萬七千多人,怎么這次就給了自己一萬五千人呢?莫非是給了半只船隊?仔細研究了一番虎符給出的資料,李悠找到了答案,鄭和下西洋並非專為作戰,除了搜尋建文帝之外,還肩負著與沿海諸國通商,弘揚大明威儀的任務。

所以鄭和的寶船船隊船只構成也較為復雜,共有寶船、戰船、馬船、座船、糧船五種,寶船和戰船的作用自不待言,而馬船又名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其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有八桅,其主要任務是運載船員所攜帶的馬匹以及下西洋時輸出或輸入的大量物品,遇到海盜亦可參與作戰。

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有七根桅桿,顧名思義乃是運送糧草物資,以供大軍在航海時使用;座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有六根桅桿,主要用來運載隨行的士兵以及沿途各國前往大明朝貢的使者。

後兩項對於作戰的用處並非很大,所以虎符在此做了縮減,削減了座船和糧船的數量,隨軍的士兵也都放到了寶船、戰船和馬船之上,所以所需的人數大大減少,從兩萬七千人減少到一萬五千人,但戰斗力不僅沒有下降,還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沒有糧船和座船的拖累,寶船船隊可以將全部jīng力都用到作戰之上。

莫不是下一次的任務是要參加海戰?不然虎符為什么要給自己這么多的船只,還把鄭和這位jīng通海戰的統帥送來?李悠不由得慶幸自己方才沒有將正和召喚出來,要不然的話下次遇到海戰,即使給他這樣一支qiáng大的船隊,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指揮。

大明水師同樣是華夏歷史上一支偉大的軍隊,這支軍隊出身於元末明初的巢湖水師,亦曾參與過朱元璋定鼎天下的鄱陽湖水戰,並取得了驕人的戰績;日後更是化身為大明海疆的堅壁,屢次擊敗進犯的敵人;在鄭和手下,他們曾經縱橫七海,擊敗過無數凶惡的海盜和沿途各國的軍隊,更是把斯里蘭卡的國王都活捉到了大明;在壬辰之戰中,他們曾經擊潰過日本進犯朝鮮的水師;即使在腐敗透頂的明朝後期,他們也曾經將「海上馬車夫」荷蘭的水師驅逐出了澎湖;而鄭和的船隊正是大明水師最為qiáng大的存在,有了這樣一支軍隊,只要不是去清末和那些近代化的敵人過招,李悠有信心用它來擊敗所有敢與侵犯華夏海疆的敵人。

只是不知道下次的任務究竟是大唐的白江口之戰還是萬歷時期的壬辰援朝抗倭戰爭呢?李悠陷入到思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