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新世界 第一百七十六章 偉大的勝利(1 / 2)

1911新中華 天使奧斯卡 3182 字 2020-05-27

乙型戰車的柴油機巨大的轟鳴聲震動著大地,幾十輛戰車同時發動的時候,冒出的陣陣青煙籠罩了整個出發地域。行屍走肉一般的日軍俘虜從這幾十輛戰車,裝甲車旁邊經過。每個人的眼光里面除了痛苦就是麻木。

日本關東軍五、七、十九師團,及第六師團一部,在六月二十八日全部被殲滅。在包圍圈內,日軍的屍體堆積如山,成排成排的自殺斃命的傷員,在遼南大地上擺出了一副驚心動魄的畫面。繳獲的武器彈葯同樣堆積如山,在某個小河溝里,是大群大群的死馬,都是被日軍在瘋狂當中自己宰殺的。隨同關東軍北撤的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的百姓還有家眷,也有大量的人自殺。婦女老幼的屍體混雜在一處,夏日的天氣,已經開始腐爛,整個戰場,彌漫著一股惡臭。這就是關東軍的末日!

數天的激戰,十一萬日軍被干凈俐洛的消滅。戰死人數在七萬到八萬之間,包括三個中將師團長,四個少將旅團長,還有其他零零總總的大小軍官。五面聯隊旗被直接繳獲,而其余的聯隊旗也被日軍自己焚燒。數萬的傷員或者自殺或者在其他日軍的幫助下升天。而且還有日本陸軍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龐大俘虜群。當這些日軍官兵看到坦克在他們的血肉當中隆隆碾過,一發炮彈過來就有幾十人血肉橫飛,當母親地抱著自己的孩子跳進大火里的時候。這些人都精神崩潰了。他們難以接受這種慘烈的現實,也喪失了自殺的勇氣。盡管知道他們在國內就成了屈辱的代名詞,但是仍然放下了武器!這一仗,抓獲日軍俘虜達到了四千九百七十七人之多!只有萬余人的日軍或者超著夜暗,或者向著海邊,四下的亡命而去,最終僥幸穿過了華軍地包圍圈,回到了己方戰線。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關東軍已經徹底的覆滅了!

國內外在未來的日子里,對這場奠定了東北局勢的戰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版的文章書籍連篇累牘,後世的研究學者都已經達成了共識,在遼南地域,中國國防軍的偉大勝利,確保了在未來地幾十年之內,他們國土周圍已經沒有最直接的軍事威脅對手。而且也正式地走上了崛起的道路,這一仗。十萬日軍的屍體,奠定了新時代亞洲體系的基礎。

王登科站在戰車的上面。正意氣風發的招手下達命令:「向北,裝甲第一師,前進!殺死更多的日本鬼子!」

「…………這次東北戰事,本來就是在世界局勢劇烈變動的大局當中的組成部分。在歐洲謀求變革的同時,亞洲也一直在發生著猛烈地變化。不過這種變革的深遠程度,被白人們在歐洲的世界霸權爭奪戰遮住了光芒而已。

日本為什么要發起這場突然的戰爭,又怎樣走上了這條道路。前因後果,已經被人談論得夠多得了。本文只是想從軍事角度分析。日本陸軍精華,是怎樣在這一場戰役當中覆滅的。戰事開始的時候,歐洲或者者新大陸地觀察家們,對日軍的評價,並不是很高。

從編制上來說,日本陸軍僅僅有二十五個師團的兵力,而且其中九個師團是完全重新建立(包括在青島覆滅的第六、第十八、近衛這三個師團)。對比中國陸軍擁有地在國內大約五十個師的正規部隊,加上相當於十五個師的北方各種准軍事力量——保安部隊。地方政府軍事勤務部隊等等,從兵力上來說,就一直不具備優勢。而且由於這次戰事是關東軍和朝鮮軍強行推動,日本倉促組成的大本營並沒有在事先充分動員國內的軍事力量。因為擴軍的影響。日本方面在戰後承認,他們缺少大概一萬一千名軍官,和大約二十一萬六千名士兵以填滿他國內師團建制的缺額。雖然這個數字可以在戰時的動員當中得到滿足,但是在一開始需要兵力優勢和有素質的部隊的時候,這就成為了致命的缺陷。

從訓練上來說,日本軍隊的訓練殘酷程度,已經被世界所公認。但是遺憾的是,這種訓練往往是過時的。而且由於刻意和歐戰保持距離,日本陸軍並沒有得到現代化作戰的實際經驗和影響。他們的步兵還注重於射擊和剌殺,部隊的集結運動還有補給方式可以說還是處於日俄戰爭的時代——更刻薄一些,大概就是拿破侖戰爭的時代,唯一區別的大概就是他們有了彈倉式步槍和重機關槍,火炮也相對於那個時代比較新式。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他們都落後於時代。防御時構築的陣地縱深比歐洲同時代淺很多,而且步兵過於集中一線。炮兵的射擊支援方法還是老式的,更注重直接射擊。進攻的時候,除了展開正面以大部隊進行沖擊,配合有限的迂回攻擊,其他就乏善可陳。對火力的使用很不充分。彈幕射擊,徐進彈幕跟進,突擊部隊的使用,都沒有這樣的訓練。總體來說,相對於他們經過歐州考驗的部隊,日軍是支陳舊的軍隊。雖然他們勇氣驚人,幾乎不投降,而且可以忍受很大程度的艱苦。

而中國軍隊有著大約三萬名經過歐洲戰事考驗的骨干,在東北作戰的三個集團軍當中,絕大多數的軍官軍士都經歷的青島戰事而獲得了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中國國防軍雖然裝備上很大程度依賴於歐州美國的供應。但是在軍事思想上,他們的訓練在很早就注意了現代戰爭形式的改變,他們注重火力的發揚,攻擊方式的變革,在中國遠征軍歐州作戰時就得到了體現。他們的參謀軍人都頭腦很新。而且銳氣十足,很快中國陸軍總參謀部就成了世界重視地對象,而日本方面,並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

從裝備上來說,單純比較大炮的數量。兩軍相差有限,中國三個集團軍,大概有一千四百門壓制火炮,日本六個軍。也裝備有一千一百八十門壓制火炮。但是比起其他武器,日本的差距就很大了。迫擊炮是大概二千一百五十對二百六十。機關槍是一萬二千六百對四千四百。坦克裝甲車是三百五十對十五(日本只有少量的法國造輪式裝甲車,也就是汽車上面加了幾塊鋼杠而已)。飛機是二百四十二對六(中國陸航的第三聯隊後期加入了戰場)。機動車輛是九千三百對八百七十…………拋開海軍力量不計,中國陸軍已經全面壓倒了日軍的武器裝備。當日本陸軍主力還是步槍兵構成的時候,中國陸軍已經初步變成了聯合步兵。現代戰爭地火力密度已經讓士兵的勇氣讓位到並不十分重要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怎樣有效的使用這種火力。在這樣的火力優勢之下,讓中國軍隊的任何行動都變得有堅實的後盾。。

特別是裝甲第一師地出現,這支原定使用在歐洲的部隊。他地出現震動了整個世界。對戰壕體系的攻擊,一下就有了一個現成的解決手段!當時在大英帝國也有少量的實驗坦克。而且生產了不多數量的坦克作為秘密武器,准備投入到索姆河戰役當中。西方和東方,同時開發了這種戰壕機槍破壞武器,又同時用,tenk這個單詞作為對這種裝甲戰車的代號。讓人懷疑是不是中國得到了英國的秘密援助。但是看看裝甲第一師的表現,就知道這不可能是真實的。裝甲第一師武裝的兩種型號地坦克,比英國的設計更合理,彈性懸掛裝置創造性的使用,讓戰車的越野能力更強。可以轉動射擊的三十七毫米加農炮也比英國的五十七毫米地炮廓炮更加實用。更重要的是,裝甲第一師的規模!他配合有同樣履帶前進的支援步兵和戰斗工兵,還有載重卡車運輸地火炮。作為一個師級單位單獨使用,完全可以在打開突破口後鞏固住陣地,而且能夠向縱深發展!

一開始對於中國陸軍的優勢火力,日本陸軍還可以以他們一貫的頑強進行抵抗,拖延著被突破的時間。但是當裝甲第一師投入戰場之後,日軍的戰線就崩潰了。他們不像後來的德國人。陣地縱深很大,有足夠的預備隊,有充足的野炮和戰壕平射炮,可以在陣地丟失之後利用對方裝甲部隊性能和使用的不完善多回陣地。他們只有在一線被粉碎。在中國陸軍航空兵的全程配合下。日軍戰線的崩潰,也成為了一種必然的事情。

最後才說到物資儲備和後勤供應這個問題上。將這個問題排在最後不代表他的位置就在最後,而且恰恰相反,這也許是這次戰事最決定性的因素了。為什么戰局在日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後,在一線部分部隊遭到殲滅,還擁有十多個師團兵力的日軍主力就無法繼續堅持作戰,而節節後退,最終不可收拾,遭到了徹底的失敗,決定性的因素就在於戰前雙方的軍事物資的儲備上。

日軍的攻勢是倉促發起的,是被陸軍下屬的軍事集團強行推動的。在戰前,日本生產的軍事物資很大程度用做了擴充師團規模上面。而且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他們能夠得到的國際支持的資源,也幾乎斷絕。日本陸軍就被逼在這種絕境之中悍然發動了戰事。但是他們投入戰場之時,所擁有的儲備按照歐洲標准來看,是非常可憐地。在關東州,有二千三百噸彈葯,在旅順有一千七百噸的物資和彈葯。從國內雖然緊急輸送,但是可以提供的炮彈不過三十二萬發,子彈二千六百萬發。其他的一切軍事物資都相當缺乏。不得不從國內其他部隊抽調裝備和彈葯物資滿足遠征部隊的使用。在戰地後勤體系上面,雖然南滿鐵路保有在他們手中,但是由於鐵路工人的逃散,不得不用日本人的戰斗兵來滿足運輸需要。物資輸送,由於民夫的缺乏,還有運輸工具地缺乏。加上中國騎兵和保安部隊的騷擾,使得前線的供應一直不很充分。在遼南遼西相繼失敗之後,日軍在前線辛苦儲備的大量物資和彈葯都被摧毀。他們後來的軍隊,已經沒有了供應,無力支撐他們還有著相當多步兵的軍隊堅持戰斗下去,只能不斷的撤退,然後潰敗。

反觀中國方面,他們戰前的儲備。讓人很難想象他們是居然遭到突然襲擊地一方!後來中國官方自己透露,戰前為了在北方儲備軍用物資,他們大概投入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的資金——包括英法的軍事援助,美國的軍事援助,政府自身的財政開支等等。換來的就是數十萬噸的軍用物資的儲備,大量鐵路線路得到改善。大量交通工具地采購————尤其不應該忘記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他們如此狂熱地投入到一場民族戰爭當中,在整個北方,他們大概為軍方提供了五百九十萬的民夫。百萬噸級別的糧食和草料,還有三萬一千輛的大車。以及十萬匹以上的民間騾馬。中國軍隊的遼西攻勢,幾乎就是完全靠這些民間力量輸送的物資支撐起來的!在日軍潰敗之後,整個中國陸軍還有著相當充足的物資支持他們發起攻勢,日本人發射一發炮彈,他們就能發射一百發炮彈!

在具備了方方面面的優勢之後,戰局地發展,在事後的人看來,就是這樣的理所當然。日軍在1916年5月30日發起突然襲擊,在六天內拿下了奉天,但是在山海關一帶十九師團封鎖關內外的作戰行動遭到了失敗。他們的側翼還遭到了錦州一帶中國陸軍攻擊。不得不沿著海岸線撤退。日軍將先期投入的兩個軍一南一西展開。和中國軍隊地兩個集團軍對峙。日本寺內大將先試圖集結主力在遼西發起攻擊,但是遼西的中國軍隊卻率先發起突擊。並且切斷了日本朝鮮軍和關東軍的聯系。當日軍不斷向遼西增加兵力的同時,遼南地中國陸軍又發起了凶猛的攻勢。日軍不得不將遼西的兵力和後續部隊向南面集中,攻勢決戰的戰略企圖不得不放棄。但是他們也派遣了一個軍從遼南華軍的側後方發起攻擊,試圖挽救被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