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匹馬戍梁州(1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1770 字 2020-07-28

白龍江北岸台地上,一座山城背倚迭山之巔,傲然屹立。

秦琅一行終於抵達了疊州。

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座依山臨河的小城,城東西不過千米,南北不到五百米,城牆隨地形而築,城廓是不規則的五邊形,城內東北部還築有內城。

外城牆上有幾處城垣已經倒塌,也沒有修復,殘垣上夾棍眼和夯土層還清晰可見。

而在疊州城西北約百米高的山梁上,還有一處黃土夯築的烽火台。

群山環繞,高山深谷,白龍江在遠處的山底奔流。

登上山城,感覺似乎到了天之巔。

上山的路陡峭而又崎嶇不平,彎彎繞繞的蜿蜒而上,秦琅不得不佩服當初選擇在這里建立城池的人,這樣的一座城,確實是易守難攻。

從軍事角度上來說,這城池選址很厲害,易守難攻。可若說從發展角度來說,尤其是從經濟交通等角度上來說,這地方就糟糕透了,從山底下爬到半山的台地上來,起碼得兩個小時以上,看著好像很近,可爬起來能爬死人,東折西繞的。

尤其是這路非常難走,許多地方都是要踩著石階而上,只能走馬不能行車。山上的台地也不算大,這限制了城池的規模和城中的人口。

事實上,疊州城確實不大,人口也很少。

前來迎接的疊州刺史是個干巴老頭,花白的頭發,很干瘦,卻很精神,老頭明明是個文官刺史,卻身著一身皮甲,帶著弓刀來迎接。

一番交談,秦琅才得知這位劉刺史極不簡單,他居然七十歲了,更加不得了的是,這老頭居然已經在疊州呆了五十多年了。

「我本就是疊州人,」老頭撫須說道,「此地本禹貢梁州之域,然歷經秦漢魏晉,諸羌常保據守,至後魏,地入吐谷渾。」

老頭小的時候,就生活在這片地方,最初這里是由宕昌王參狼羌種統治著,他們這些漢人也一樣由宕昌王統轄,後來吐谷渾人滅了宕昌國,雖然北魏出兵助其復國,但依然還是很快被吐谷渾再次攻滅。

「直到後來周武帝發兵西逐諸戎,吐谷渾敗北西撤,此地由是方為漢有,乃置疊州,蓋取山川重疊之意也。」

隋朝建立後,廢疊州,以縣並入洮州。直到武德二年,西土內附,重置疊州。但州城卻不是當年北周和隋朝的疊州城,而是遷往西二十九里的合川故城。

「這座疊州城啊,周隋之時叫合川縣城,在周置合川之前,為交戍堡。」

老劉出生時是宕昌國的百姓,後來吐谷渾入侵,成了吐谷渾的國民,再後來北周西逐吐谷渾,他於是又成了北周的子民。那時老劉才十六歲,加入了北周西征的軍隊,戰後還因功授了個隊副之職,成了北周的府兵。

此後歷經周隋唐三朝,老劉一直呆在這片地方,與諸羌打了多年。

從十六歲的少年,到如今年近七十的老漢,歷經三朝最終做到了刺史之職。

不過疊州只是個邊境下州,戶口不過一千七百余戶,這還是三縣十一鄉的總人口。

邊境的復雜形勢,使的這里人口難以增長,不過近年來倒也是有不少羌人小部族內附遷移過來游牧,但這些內附羌人其實既不入戶籍也納稅貢。

「吐谷渾和黨項也數次來攻,但如今新州城立於獨山之巔,西臨絕澗,南臨羌水,易守難攻,不懼西戎也。」

但秦琅看老劉連來迎接他們時,都是披甲執劍的,就知道這里肯定也沒他說的這么牢固,要不然一個刺史也用不著天天甲不離身了。

他們一行登上城門樓,站在上面遠眺四面。

「這地方確實易守難攻。」蘇定方道。

老劉有些得意的道,「我疊州東南二百六十五里,南北一百二十九里,東至長安一千七百里,東至洛陽兩千五百六十里,東南沿羌水至宕州二百五十六里,西至黃河上黨項岸二百八十里,東北至洮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芳州一百四十里。」

秦琅他們正是從西邊黃河來,算算距離才二百八十里,可他們愣是在山里走了小半個月。

老劉自豪的道,「別看我們疊州才三縣十一鄉一千七百戶,但不論是吐谷渾還是黨項羌來,都休想拿下。」

「這山上有水嗎?」秦琅問。

「當然有水。」

疊州城處於獨山之巔的台地上,但是後面還有更高的山峰,雪峰上有雪水常年流下,匯聚成河。

事實上疊州城原是合川縣城,合川縣名字由來,就是因為這里有三谷河水從雪山上流下來,至縣南東合流。

疊州城永遠不會缺水,城里就有溪流穿城而過,也有水井。

疊州管縣三,合川、樂川、疊川,管鄉十一,不過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實都在這合川城里。

這里的軍民,其實就是一些守衛邊境的邊軍士兵和他們的家眷,另外就是一些流放的充軍罪犯,再就是些商販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