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烽火少年(2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1785 字 2020-11-24

「劉叔,你又出去了?」

屯堡門口,年少的弓箭手勸說,「鄉里剛下來通知,戰備等級又調高了,要打仗了,外面不安全,不要隨便單獨外出。」

劉老三在堡門口站定,一個弓手立即遞來一個檳榔,老劉扔進嘴里嚼著,「怕甚,句町僚蠻才沒能本事,能打破鎮南關呢。咱們這么多好兒郎北上,鎮門關固若金湯呢。」

聊了會,老劉扛著鋤頭踩著天地間最後的一絲光亮走進屯堡,一路來到了自家的小院。

老劉家是一棟挺大的院子,雖說是茅草蓋頂,竹編抹泥的牆壁,可卻很寬敞,能遮風避雨,給一家溫暖。

房子前後還各用柳條圍了一片地,前院里栽著一些果樹,還另蓋了茅房、豬圈以及雞舍狗窩和廚房、柴屋。屋後院里則是一片菜地,一塊塊菜地被老劉的妻子和老母收拾的整整齊齊如棋盤,一點雜草也看不到。

草屋低矮,可卻十分溫馨。

老劉推門柴門,咳嗽一聲。

老劉妻子張氏從廚房出聲,「飯做好了,就等你了,開飯。」

老劉放下鋤頭,小兒子已經給他用葫蘆從水缸里舀了水過來給他洗手洗腳,女兒則從廚房拿出家里備下的松明。

暮色下。

滿是油脂的松明燃燒起來,發出一抹黃色的光亮,照亮了這個家。

里屋的織布聲停下,劉母腳步蹣跚的走出來,老劉的另兩個女兒也走出來。

男耕女織,男在外女在內,從中原移民過來,平登堡里的移民們仍然保持著這份傳統。

農忙之時,全家下地搶種搶收,平時男人負責照顧地里庄稼和上山打柴,女人們則要養蠶織布,家里人一年四季的穿著,都是自給,還要拿出些絲和布去賣了補貼家用。

松明燭其實就是一些含油特別多的樹枝伐下來後,劈開曬干,然後再綁起來充做照明之物,這種松枝油脂高燒起來容易,但消耗大,且煙多。

可對於這些普通的百姓們來說,晚上的照明是用不起油燈和蠟燭的。蠟燭是貴族才用的起的,那是用蜜臘和一些白蠟蟲屎做成的,生產不易,價格很高,一支普通的蠟燭都有數十文錢,一支蠟燭能買二斗米,這不是普通百姓能用的起的。

而油燈費用也不低,從動物油脂到植物油,但便宜的油一斤也總得幾十錢。

所以對於如老劉這樣的普通百姓來說,晚上是黑暗的,他們晚上一般是冬天燒一堆火既取暖又充當照明,而夏天的時候,則多是直接用點松明枝等做個火把。

這些山上尋找來的松枝,費些功夫不用本錢。

不是農忙時節,晚餐很簡單。

就著昏暗的燈光,一家幾口人圍坐廳中桌前,搭著芋絲煮的米飯,芋桿制成的芋酸菜,小兒子以前釣的魚曬成的小魚干泡發後煮的干雜魚湯,還有一個野菜水煮。

劉氏給婆婆先盛好飯,再給老劉盛,兒女們則自己盛飯。

一家人吃飯很安靜,也吃的很快。

雖然晚餐簡單,可大家卻很知足,經歷過隋末亂世,忍受過飢餓煎熬的老劉他們,不會浪費一粒糧食,雖然現在早已經不缺糧了,天天吃白米飯都可以,但老劉家很少吃白米飯,總會搭一些雜糧。

不是搭芋頭,就是搭山葯,要么搭上高粱,要么搭些時令蔬菜野菜,老劉家也養豬,還養了雞和鴨,但是家里很少吃肉,也就逢年過節時,才會從灶膛上掛的熏肉上割一點點下來打打牙祭。

雞鴨下的蛋,平時都是攢起來賣的,也只是家人過生日的時候,才會特意煮兩個雞蛋給壽星。

吃完一碗芋頭飯,老劉抹了把嘴,又低頭仔細的檢查了遍陶碗,確認沒有剩下一粒糧食後,才放下了碗。

「小六把魚湯吃了。」老劉偏愛的對小兒子說道,獨臂端起最後一點菜湯倒進兒子的飯碗,看著兒子把他吃的干干凈凈。

「爹,今天鄉里來人,說武安州提升至一級戰備警戒,十四歲以未成丁的中男,也抽調部份到縣里集結待命,我被點中了。」

老劉愣了一下。

「你大哥先前隨著錢兵曹出征關北,你二哥前些天又做為團結兵被征往鎮南關了,你是我最後一個兒子了,怎么還要征你?」

小劉放下碗,也抹了下嘴,「我想去。」

老劉嘆口氣,「打仗總是很危險的。」

「鄉里說我們只是去縣里集結待命,做些訓練,頂多協助下縣城治安防守,不會去打仗的。而且說了,去了縣里,吃住縣里全包,而且每天還有一升糧、十文錢的補貼呢。說不定,到時還能再發一套衣衫鞋襪。」小劉今年十四,生於大唐立國那一年,那一年隋朝天子楊廣在江都被弒殺。

「什么時候走?」老劉嘆聲氣,問。

「明天一早,咱們平登堡一共有十個人,另外咱們錢郎君封地的另外兩個屯,也還各有五個人,一共是二十人。」

老劉沉默著,一張滿是皺紋得臉,在明暗不定的松煙微光中,猶如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