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長弓鎖陣(2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1606 字 2020-12-01

這種單體弓,為了保證其強勁弓力射程,所以必須得很長很粗,而為了保持性能,平時不戰斗時是要解開收藏的。

長弓平時解弦放在弓韜里,用時掛弦戰斗,這種弓中間厚,兩頭細小,威力恐怖。

但長弓使用起來也不容易,這種單體弓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得力大。不比騎兵的角弓,因為是復合弓,弓體短小,甚至是反曲弓,所以不需要太大的力氣挽開。

步兵長弓解掉弦平直了比個人還高,中間真的跟快跟扁擔一樣粗了,沒有足夠的力氣根本拉不開,更別說射遠了。

所以在唐朝,一名步弓手,那絕對是步兵兵種里頂級素質的,一個個長的十分高大威武,而且膂力強勁。

許多精銳步弓手,因為長期挽弓射箭,甚至會導致脊柱都側彎了。

當然,唐軍也還有一種稍弓,是短弓。但這種不是專業弓手的弓,而是給其它兵種的步兵們裝備用的,大唐府兵對弓的裝備是最重視的,基本上做到人手一張弓,長矛手刀牌手都配弓,但他們的弓就不是步兵長弓,而是稍弓這種短小些的軟弓了。

十二衛對於府兵中步弓手的點選標准,是帶甲射八斗弓,弩二石八斗為次,而帶甲射一石弓,三石弩為中等,帶甲射一石二斗弓,弩三石五斗為上等。

不僅要能拉開規定的弓弩,而且還得帶鎧甲射,同時有射程和精度要求,如最低也要求帶甲六十步射長垛箭,十箭得中六箭以上。

雖然唐代計算弓力,用的是不帶弦計力的方式,與明清時開始的上弦後計力的方式不同,但對於弓手的力氣都是同樣嚴格。

按秦琅自己推算估測,唐代一石二的弓,大約跟後世的一百六十磅力是差不多的。

到清朝時是力為單位,不再用石,武舉考試要求射弓拉力為騎射三力,步射五力,其一弓力約為十二磅。騎射三力就是約三十六磅,步射五力就是六十磅。

而一些精銳的侍衛、將校等則拉五到七八力不等。

唐代步弓手的長弓,恰就是對力要求極高的。

故此唐代弓手總在強調一句話,挽弓當挽強,用長弓,重力氣。

高大的長弓手們配上人高的長弓,再用上特制的破甲箭,能在六十步以內,直接一箭洞穿敵人的鎧甲。

而當成百上千的步兵長弓手齊射起來,再配上那些更強勁的弩,誰也擋不住。

後世大家所熟知的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把法國那些板甲騎兵們吊打的英格蘭長弓手們,他們的長弓其實平均拉力都在一百六十磅左右。

這水平,其實跟唐朝府兵步兵長弓手差不多,甚至長弓的樣式等都沒太大區別。

全是憑個人蠻勇的變態。

這么強的步兵,當然不可能臨陣只放三支箭就算了。

臨陣三發,那說的是其它兵種的步兵,如長矛手啊刀牌手等,他們配備的稍弓,在敵人沖陣前來個三連射,這時敵人沖近了,他們也就扔下弓各自操起本兵種的武器戰斗了。

而弓手與弩手在戰斗時是合編的,呆在長矛手刀牌手等後面,一場戰斗能射空兩壺箭。

甚至若是前面的兄弟們擋不住,他們還能操起步槊、長矛或是大刀上前近戰,因為這些弓手們都太強,所以大唐給他們配備的副武器,一般都是步槊,或是大刀。

甚至有些直接配上陌刀或重斧,充分發揮他們的超強武力。

不但如此,甚至步弓手們基本上還都配甲,往往還配的是重甲,配輕甲的可不是弓手,而是弩手,他們比弓手差的遠。

當然,刀牌手們一般往往也配輕甲。

大唐步兵長弓手們究竟有多恐怖?如果形像點說,射一石長弓,差不多就跟健身里做單臂俯身啞鈴劃船訓練動作,用的還得是四十千克以上。

同樣主要是用背闊肌發力。

可在健身房里,身體較強的人一般也只是用十五公斤一只的訓練,女士甚至一般都只用三公斤的。

四十公斤以上,試過的都知道恐怖。

這就是大唐步兵長弓手們,一群這個時代里膂力最強的一批人。

魏晉以來,胡風熾烈,尚武成風,大唐的兩位皇帝都是數一數二的神射手,李淵曾經討賊時連發七十余箭,神力了得。

而李世民的天策上將大箭更是了得,他得四羽大箭,能夠直接洞穿門板,南征北討時,不止一次的用箭射殺敵方將校。

還曾經讓人帶著他的四羽箭到突厥去,憑三支箭就能威嚇住蠢蠢欲動的突厥人。

左翼陣前。

約三百蠻騎沖來,越靠越近。

校尉張仁政持不慌不忙的從自己腰間豹皮弓韜里取出柘木長弓,又自胡祿里抽出射甲箭。

「鎖陣!」

「長弓上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