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三顧茅廬(2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1644 字 2020-06-05

秦琅撿起書,合上。

「陛下,財政問題要解決,里面水很深,但總結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字,稅。國家財政靠的是稅,而要增收,要不擴大稅源,要不提高稅率,或是增添稅種而已。」

大唐的財稅制度是繼承的隋朝,基本的稅制就是以均田制和府兵制為根本的租庸調制,這種制度非常簡單,按丁征稅,每年每丁租粟二石,調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一年再服免費的役二十天,未服滿,每日折絹二尺為庸上繳。

這種稅制很簡單,設計之初,理想下的稅率是四十稅一,因為理想狀態下一丁是授田百畝。

唐朝的租庸調其實比隋朝時是下降了的,比如隋初是以床為單位征稅,一對夫婦謂一床。因為這種夫婦稅率高,還導致當時很多人寧願單身,或是搭伙過日子也不舉辦婚禮。後來改成按丁征稅,一丁田租三石,到唐朝立國後,改為兩石,稅率下調許多。

除了這些正稅正役外,沒有其它的工商稅了。

這樣的稅制,好處在於收稅的時候簡單,一目了然。

但不足之處在於,均田制其實推行的不夠,多數丁口並不能足授,導致稅率實際上是大大提高,遠不止三十稅一。

其二呢,沒有工商之稅,不禁鹽鐵,就導致了稅種單一,財收不足。

尤其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大唐擁有許多不課戶,不課丁。這個不課人口占到了此時總人品的起碼一半以上,這是很大的問題。

只有成年男丁要納稅,女人孩子老人不納稅,而官員、府兵又不納稅,奴婢、部曲也不納稅、僧侶、道士、尼姑、女冠也不納稅,許多非正州的蠻夷胡虜等等,都是不納稅。

更別說宗室貴族了。

就算那些地主豪強納稅,可也都跟普通丁口一樣納稅。

這就極不符合稅收的根本邏輯,本質上唐朝的稅就是一種人頭稅而已。

有錢沒錢,交一樣的稅,還只對一部份人征稅。

這種情況下,朝廷能有什么錢?

更別說,大唐的稅賦,還是實物稅,百姓交的都是糧食、絹布等,朝廷要用這些東西,得從全國各地征集起來,然後要轉運調動,中間的耗費驚人。

「隋以租庸調制課稅,有開皇之治。」李世民道,意思是租庸調這個稅制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否則前朝哪能有那樣的開皇盛世呢?

秦琅只能呵呵了,隋朝結束幾百年分裂,天下一統,要做的事情太多,當時定下的這種稅制相當簡單,也相對寬松,對於戰後恢復當然是有好處的。

更何況,楊堅當初雖然搞的是租庸調,但當時楊堅還用過一個大殺器,就是大索貌閱,楊堅把天下的那些隱戶,和依附於貴族豪強的部曲等可是都想盡辦法弄成了官方正戶。

更不說,楊堅時稅要比現在高出一半,同時對婦人也一樣課稅的。

楊堅時官方課稅的課戶是現在的幾倍,稅率還高,財收自然也就高出數倍,更別說天下一統後,沒有什么大的戰事,休養生息,自然就有了開皇盛世。

可現在大唐才勉強統一中原,打了多年的仗,基本上沒停過,偏偏大唐現在的戶籍問題嚴重,有大量的隱戶逃戶,課戶課丁數量太少,不課戶不課丁數太多,稅源不足,稅收自然不足。

馬周道,「朝中也有宰相提議,要來一次大索貌閱,摸清全國戶籍人口情況,以增加稅源,可這事一時半分也完不成,遠水難解近渴。」

「那就加稅!」

秦琅給出了最簡單的辦法。

皇帝眉頭緊皺,加稅不是沒人提過,但現在天下這種情況,如何加稅?朝廷之前都已經給各地減稅免稅了,你這時反其道而行,要加稅?那天下人怎么看?

會不會官逼民反?

「陛下,加稅也是有講究的,並不是說把租調一丁兩石改為三石,絹兩丈改三丈這么簡單。對普通百姓來說,其實這個租庸調負擔也已經不輕了,確實不能再加,但是······」

「但是什么?」

李世民緊盯著秦琅。

對於這個女婿,李世民可是很期待的,要不然他也不會特意親自跑來了,他就是想聽聽秦琅別出不同的觀點。

「陛下,我們得在不給百姓增加負擔的前提下,加稅,其實最簡單有用的辦法,就是增設新稅,比如工商市稅,比如鹽鐵專賣,這些其實早在漢代時就是已經開始實行過的,並且也確實是行之有益的手段。」

「漢武帝與匈奴打了幾十年仗,全靠著這些支撐,這也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財政增收辦法!」

秦琅沒做出什么驚人之語,這些話其實政事堂也有宰相提過,畢竟這些都是早在西漢時代就開始推行過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