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點鹽成金(1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1688 字 2020-06-05

殿中陣陣驚嘆之聲響起。

一年一千二百萬石的地稅糧,是現在正賦田租的四倍了。如長孫無忌這樣的年輕宰相,甚至已經開始在那里想著如果朝廷一年新征這一千二百萬石糧,能辦多少事情了。

就算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位穩重的宰相,也都在驚嘆這個數字。

「不可能有這么多!」

戴胄卻還在反對。

秦琅卻在那里笑道,「戴參政,這是個極簡單的數字計算啊。天下八億多畝地,一畝二升,百畝兩石,實際上就是一千六百萬石,另外還有商賈、工匠等無田戶按戶等納糧,還又有一筆增加,就算減去下下戶不納地稅,再減去些不種糧的地,那么實際上征一千二百萬石糧,比總數少了六七百萬石,戴參政認為哪不對?」

戴胄怒氣沖沖的反駁秦琅,「八百萬頃地?現在還有八百萬頃地在冊嗎?還有,難道說官員、府兵、士人也要納糧?」

秦琅不客氣的道,「這地稅征糧,是備荒救災用糧,難道戴公以為災荒來臨的時候,王公貴族,百官士人們就不受災?」

官民一體納糧,按田畝每畝二升,這確實是最公平公正的了,秦琅本身是大地主,前後賞賜的田糧已經有六萬多畝了,可按原來朝廷的制度,他是官是貴族,他是不課戶,因此田再多也不用交一斗稅賦。

而那些授田不足的百姓,可能才授了二三十畝地,卻還一樣要一丁納兩石,兩丁就得四石。

所以在設計這個地稅的時候,秦琅就是直接按照唐朝後來歷史上的來,這個地稅其實本來就是隋朝就有,後來在武德貞觀時又開始征收的,只是直到安史之亂後才隨著兩稅法,正式改名為地稅的。

這本質上確實應當說是加稅,但對於朝廷來說,原來的稅制不合理,導致財政收入不足,加稅也是沒辦法的事。

至於為何義倉糧或地稅不是如租庸調一樣按丁收,也是因為按丁收對普通百姓負擔過重,對那些真正擁有大量田地的官僚地主們又沒影響。

這其實就是一張薄薄的紙,大家都清楚知道後面是什么,只是還沒有人來捅這張紙。

歷史上要到貞觀二年才會真正開始捅這張紙,而現在秦琅提前一年捅了。

「府兵也要征?」

李世民對這一條有些猶豫。

府兵授田,不征課稅,然後需要自備衣糧,定時上番、輪訓,府兵們向來是不繳稅賦的,可現在秦琅征地稅也向他們開稅。

「陛下,畝納二升,其實也稅不高。」

就算按畝收一石來算,這畝稅二升,其實也不過是五十稅一。百姓租庸調原本稅率也不高,但前提得是百姓能夠授足百畝田,授足了,一百畝地授二石,實際也就是畝稅二升。

問題是在關中河南等地,人多地少,實際根本不可能授足,那么稅率真實上就高的多。

「陛下,臣有六萬余畝田地,畝稅二升,則一年要納地稅糧一千二百余石,但臣願意交這個糧,一千二百石看似不少,可實際上一畝也才二升,五十稅一而已,甚至好點的水澆地,實際是百稅一!」

秦琅帶頭表態,認為稅率低。

戴胄只能說普通百姓既要交租又要納調,還有服役,負擔不輕,甚至地方上也會有不少的攤派等。現在還要再交兩石,高了。

「戴參政,你說錯了,不是交兩石,是畝納二升。百姓有一百畝田的才納兩石,如果只有五十畝,實際是納一石,二十畝,只納四斗·······」

秦琅接著又對皇帝道,「這次大普查之後,肯定能清查出許多隱戶和隱田,到時將給授地不足的百姓補授一些田地,另外也請朝廷從人多地狹之地,遷移一些少田無田百姓到寬鄉授田,這樣一來,百姓就能擁有更多的田地,不管是正稅還是地稅,其實負擔都大大減輕的。」

預期一年地稅一千二百萬石,一年正租還要增加三百六十萬石,絹一年要增加近百萬匹·······

這個數字對在場每個官員都極有誘惑。

哪怕是戴胄,在爭論了一會後也自覺敗下陣來了。

雖然後面也有封倫認為地稅不應當按田畝來征,應當按戶等來征,按他的提議,如秦琅這樣的大地主,哪怕擁有六萬多畝地,但按上上等來征,一年也最多交五石糧,比實際少交一千二百多石了。

這個提議明顯就是為維護官僚權貴們的,秦琅高聲反對,李世民不吭聲,實際上就是也認為要不論王公還是百姓一體按畝納糧才行。

否則這個地稅,最後一年根本收不上來多少,畢竟若不按畝收,只按戶等收,那一年可能連二百萬石的零頭都收不上來。

全國戶籍、田畝、礦產等大普查,按普查後的新戶籍、田畝數,征收地稅,這兩條,在顯德殿上很快初步達成了一致。

沒辦法,若是秦琅只跟他們談加稅,估計能爭很多天,可當他把幾個數字擺出來後,再也沒人能反對了。

一年新增起碼一千六百萬石糧收入,是現在的五六倍之多,還能額外多增收百萬匹絹,對於現在窮瘋了的一眾君王,這真是太有誘惑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