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嶺南軍團(2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2082 字 2021-04-16

「我們志願從征!」

大家都要求自帶干糧從征遼東,為求勛賞,就為報當年中國子弟之仇。

武安州封臣本來大都是當初秦琅從長安帶來的勛戚貴族家的庶子,因此人稱庶子團或次子團,這些人誰家當年在隋朝時沒征過遼東?

誰家沒人死在遼東?

據說到現在,遼河畔、鴨綠水畔,都還有許多高句麗人立起的京觀,把十數萬中原子弟的屍骨堆砌炫耀武功。

如今終於可以報仇了,大家都想親自報仇。

當然了,說不求勛賞也是假的,其實大家也還是想找機會立些功勞的。

相比起當年隋軍征遼,大家紛紛自斷手腳逃避的情況,無疑鮮明對比。比如當年劉弘基這等勛戚子弟,在朝廷內府中為勛衛的官宦貴族子弟,為了逃役,都故意宰殺耕牛然後入獄逃避。

現在這些武安封臣們,無疑要強的多。

最後秦琅說船只有限,可大家說自己弄船,只要秦琅同意他們一起去就行。

這些人得到同意後,迅速就弄來了在批的商船,有些本就是自家的船,大家自備武器,帶著庄園的家丁部曲奴兵,自帶干糧相隨。

居然湊出了八千之眾。

這還是秦琅再三要求削減數量,否則湊個兩萬都沒問題,如今的武安都督府下轄五個州擁有十五個縣,戶籍人口已經突破了二十萬戶,擁眾百萬。

湊個兩萬青壯還真不是問題。

最後減到八千,再也減不下了,誰也不願意回去,只好同意都帶上。

等到船隊啟航北上時,浩盪無比。

計有南海艦隊三千人,交州都督府三千人,武安府八千人,象林府三千人,林邑國三千人,句町府兩千,並有通海都督府派來三千人,愛州都督府一千人,總共是兩萬六千人馬。

乘坐著南海水師的戰艦、運輸船,以及征召的預備役商船,還有大家自願北上的商船等,這支艦隊超過了三萬人,還載著各式物資無數,浩盪北上。

此時秋風徐徐,艦隊揚帆而起。

「當年我在桂州為參軍時,也曾下過交州幾次,那個時候,航海主要得靠信風。十月到一月,借西北風下南洋,而到了四五月,則乘東南風北上。遠洋全靠信風,因此海船經常得在港口待上半年甚至更久,等到了季節有了信風才能航行。」

王玄策站在甲板上,望著這些能夠八面來風的新式海船,無比的感嘆。

此時十月,本來是西北風起,正是東南各港船只順風下南洋的時候,但現在大唐的船卻能無視信風風向,逆風一樣起航,甚至逆風比順風還跑的快。

只要有風,就能跑,這在二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秦琅望著這浩盪艦隊有些自豪,歷史上中國古代的商船因為主要只跑沿海,是近海岸航行,而且他們航海的目的就是與沿海諸國貿易往來,航線是穩固且安全的,故此一直以來海船都是在內河船上發展而來,變化不大。

就算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巨大寶船艦隊,其船型也沒太大變化的。

而西方大航海時代的船,卻完全不同,他們的船從船型到船帆等,更適合於遠航,尤其是不斷改進後適合深海航行。

他們這樣改的原因,還是因為西方人遠航是為了尋找東方的香料群島,尋找黃金中國,尋找新世界,在這些驅動之下,那些窮的要死,又因為歐洲大內戰而四處亂竄的家伙,瘋狂冒險,不斷的駛向深藍,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大航海,以及不斷改進的海船和技術等。

說白了,從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元明,當時的東方中國,一直都是領先世界的,中原才是最富有的地方,其它地方都是落後的蠻夷,就算貿易,那也都是順差,沿海岸南下就足夠了。

而在西方人眼里,東方有遍地黃金,有無數的華美絲綢和瓷器、茶葉,甚至是香料等等,總之那就是財富世界,誰都想到那里去。

秦琅是個穿越者,他喜歡貿易,貿易是這個時代賺錢最快的方式,而貿易需要先進的海船,他知道方向,有雄厚的資金,有地位,所以他提供方向,拿出資金,頒布懸賞,因此新技術不斷提前出現。

就如眼下這支艦隊一樣,不論是水師戰艦,還是商船,這些都是適合於遠洋航行的海船,而不是沿海岸航行的近海船,或干脆就是內河船改裝的那種樓船。

這些海船更長,更具流線型,多數是尖底船,更不懼風浪。

當然,這種船也有些缺點,就是因為是尖底船,在近海岸航行反倒不如傳統的平底船,容易觸礁或碰底,不像是傳統的船,對港口水深等也沒什么要求,基本上都能行駛或停泊。

大小數百條船浩盪北上,於嶺南諸港又接收了一些新的船只和人馬,等到了福州時,艦隊已經有上千條船,人馬超過了五萬。

這還是秦琅對廣州、福州等諸港等候要求隨船北上的官員、將軍們不斷拒絕的結果了,若是不加以拒絕,十萬人都能湊起來。

想想武德時,整個東南沒有一個折沖府,而現在嶺南三廣加上福建、浙江、流求等,折沖府和鎮戍兵早超過了十萬,雖說仍遠不如關中、河南這些中原要地的折沖府數量等,但也已經突顯出東南的重要性提升了。

這里已經成為帝國財稅的新興地,東南沿海諸港的海貿帶動的工商等太快了。

就如現在,五萬大軍搭乘著船只北上,僅看他們的裝備就能知曉東南的富裕了,這些人的裝備多是由地方財政自己負責,在兩稅法下,地方收的稅,是三分之一直接上供朝廷國庫,三分之一繳道衙,三分之一留州縣。

除了朝廷專門征繳的稅賦外,一般稅賦地方上能留到三分之二,這些稅賦用來供地方軍府、驛站、修建水利城防、州縣官學、地方官吏的公廨開支、官吏俸祿等等,用錢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可他們還能把地方上的兵馬裝備的這么好,就可知他們的財政多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