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3章 忠武秦家護天唐(2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2589 字 2022-07-30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秦琅十六歲時就對聖祖說過的一番諫言。

「哀家知道,這里面的度很難把握,但只要大方向不錯,度的把握可以慢慢來。」

只要能認清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敵人,那么就算李燁還年輕,沒經驗,但是朝廷就不會有大的動亂。

甚至只要能夠做到利益的妥善分配,那么就算將來秦太師去世後,秦家後人有那不懂進退的妄人,想要圖謀不軌時,也不會有機會。

大唐江山已歷五帝,傳承六十年,只要掌握好這點,那么就能繼續平穩的向前。

「哀家已經還政於皇帝了,朝廷事務以後就得你自己多琢磨把握,但有一條哀家想再鄭重的提醒皇帝。」

「請天後教誨!」

「大唐立國已六十年,經歷了數朝無數將士們的拼搏奮戰,打下了如今大大的疆土,甚至可以說是秦漢未有之廣闊疆域。」

「這也有天後的一份功績,上元十五年,都由天後垂簾聽政,平西域,開中南,拓東北,通四海······」

「你啊,不用奉承我。」太後笑了笑,「我只是一介女流,當年你父皇突然駕崩,那時我是多么的孤弱無援,孤兒寡母的擔心吊膽。」

「上元朝十五年來,我所做之事只有一件,盡量查遺補缺,虛心接納宰執臣工們的忠言良策,為大唐的制度填補漏洞,我認為上元朝最大的功勞,就是修訂了邊軍制度,使的邊疆安穩下來了,但是這個制度也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只能待後人再修補。」

「我今日想與你說的便是,大唐有如今之疆域,已經足夠大了。朝中也早有許多大臣曾進諫,說大唐如今擴張已到極限,十鎮節度使鎮守四邊,兵強馬壯,更是隱憂。」

「大唐也已經沒有了人口可再遷移邊疆,而中原地區遍地的庄園奴隸、工坊礦場奴隸,猶如不斷堆積的干柴,同樣十分危險。」

「歷經幾朝的功勛集團勢力越來越大,大興工商貿易以來的大海商集團,還有內地的豪強們控制著各地的工商業,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強,都是隱患。」

「皇帝,這盛世之下,已經有了不少積弊,更有許多隱憂,我希望你親政後,能夠開始停止繼續對外擴張,開始收縮力量,穩固內政,想辦法調節改善如今國中的這些功勛集團、士族集團、地方豪強、海商集團們的利益分配,保持穩定,否則一旦任何一股勢力失控,都可能是燎原天火。」

「不要再擴張了,先停下來穩固消化這些勝利的果實吧,安心發展內政三十年,到時大唐的人口能翻上一翻,就能積聚起足夠多的實力,再去掀起一輪新的擴張,但現在,必須得停止對外擴張了。」

太後很認真的對兒子建議,「便以上元十三年的邊境線為界,停止繼續對外擴張,西域西至夷播海,南至烏滸水為界。可薩、吐火羅、錫斯坦等都只保留羈縻統治就好,中南的真臘、林邑、盤盤、狼牙修等國也不要碰,東北方向,遼東遼西朝鮮三道實控便好,至於渤海、黑水、鮮卑、漠北諸地,仍然羈縻控制,許多邊疆新征服之地,都還一片空虛,實在沒有必要繼續無止境的對外征戰擴張了。」

「邊鎮節度使已經兵強馬壯,甚至加起來實力遠超京畿之地的禁軍力量,若是再讓他們繼續擴張下去,早晚邊鎮會失控,對眼下朝廷來說,繼續擴張毫無意義,只要我們真正能控制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地方。」

「否則打下再多,也是無用。」

大唐的子民這些年雖然負擔減輕,所以人口增長很快,但再快,也得三十年的太平盛世,才有可能人口翻上一翻。

而大唐現在人口約有一億五千萬,但核心的漢族人口僅有八千萬左右,有差不多同樣數量的各族被征服、歸附的蠻族,以及大量各族奴隸。

現在的朝廷人口統計數量,跟以前朝代統計有許多不同之處,比如基本上把所有『活人』都納入戶籍統計中,管你是漢人還是蠻人又或奴隸,只要是在大唐疆土上的活人,都要編戶齊民,對黑戶的打擊是非常嚴厲的。

也不會有什么大量的隱匿人口。

秦琅曾經在一次朝廷會議上說過,據推算,漢朝的巔峰人口是六千萬,隋朝是五千八百萬。

不過在這兩朝的巔峰時期,是有大量的蠻夷土著、奴隸部曲、隱匿逃戶等沒算進戶籍人口之中的,所以真正的人口數量是在朝廷戶籍數上再加起碼三分之一。

大唐現在一億五千戶,基本上把人口都搜檢出來了,但真正核心的主體漢人只有八千萬左右,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人口隱患,畢竟按慣例,其它近八千萬人不算人。

數量越多,反而越是隱患。

朝廷要想把新征服的遼東、朝鮮、安西、北庭甚至河中、滇越、三江、麗水、湄南、西昌這些地方都給充實了,需要的核心漢人太多了,這個缺口現在非常大。

就算以現在這種超高的人口增長率,也還需要太多時間才能勉強把這些地方給占下來。

而在這之前,大唐對這些地方的征服,只能說完成了一小半,遠不夠穩定。

秦太後做為一個婦人,其實對於開疆拓土這些事情,是遠不如男子一樣追求的,尤其是眼下,才十六歲的兒子正式親政,她希望兒子能夠穩妥的接掌皇唐大權。

況且。

軍功集團已經夠強大了,若繼續開疆,只怕大唐朝廷以後更是完全淪為軍功武人集團的天下了。

該停止擴張了。

偃武修文,專修內政,提拔士人文官,逐步削弱武人的權柄,讓大唐社稷回歸正常,也讓年輕的天子能夠真正的一點點收回皇帝的權威。

「借此次大封秦俊秦理等的機會,聖人可以來一次推恩大分封,給朝中的功勛武將推恩分封邊地,以賞賜功勛之名,以鎮邊屏藩朝廷之意,讓他們解甲歸田交出兵權,邊地就封。」

皇帝聽了有些擔憂。

「這樣削兵權,會不會生變?」

「把握好度便不會,那些武人可以一邊賜世封采邑,一邊加散官爵位,朝廷邊疆不打仗了,有些軍權職位自然是要調整甚至收回的,這也是朝廷正常行事。」

太後甚至給皇帝提了一個建議。

「現在朝廷南衙十二衛和北衙十二軍各設有大將軍、將軍諸職,但早已經淪為了純粹的加銜,是武將的升轉資序,本無實際職領。聖人便不妨再大將士之上,再設一個上將軍。」

十二衛、軍將軍,十二衛軍大將軍,十二衛軍上將軍。

二十四個將軍,二十四個大將軍,二十四個上將軍,從三品,正三品,從二品,這就能夠安排七十二個高級將領了。

適當的將一些邊鎮的軍隊調整進北衙禁軍序列,再把一些邊鎮士兵裁出邊軍戰斗序列,改成屯墾兵團,專職軍屯,實際上就是裁軍,屯田兵實際上只是相當於軍隊下屬的農場人員,部份改為牧場牧人。

甚至把一些邊軍轉為地方團結兵,列入民兵組織。

這樣做便是強干弱枝,防范邊鎮失控。

同時,也能減少軍費開支,畢竟如果不再對外擴張,那么邊境也就沒必要維持一支強大的戰斗軍團。

裁撤部份軍隊後,自然也就可以相應裁減部份軍官,甚至一些高級將領也沒必要留在邊地,直接給他們提升官階爵位等,來個明升實降,變相削奪軍權。

甚至還可以給他們以分封的名義,將他們分封到邊疆各地去,讓他們遠離朝廷中樞,免的軍功集團在朝中勢力太強。

李燁聽的暗暗心驚,天後的手腕果然了得,秦家那邊表態退一步,這邊天後就要順水推舟的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