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360-361)(1 / 2)

2019年12月1日

第三百六十章·整飭吏治

「總制三邊都御史楊一清稱病請辭。

兵部議三邊總制並非常設擬不再派員接任。

劉瑾倚在黑漆嵌螺鈿花鳥羅漢床上閉目養神耳聽著丁壽一本本念著通政司呈送來的各部奏疏。

「陝西三邊廣人稀若無大員總理韃子犯邊之時恐各邊將逡巡不前畏敵避戰」劉瑾揉了揉眉間的皺紋「仿成化王越故事三邊總制一職不可或缺巡撫陝西右副都御使才寬闊達不羈遇事裁決無滯可總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

丁壽提筆作批少頃拿起另外一本奏疏打開念道:「甘肅巡撫右副都御使曹元上奏:分守中官張昭奉皇命遣軍士捕捉虎豹臣竊以軍士出境搜捕恐啟邊釁上疏請止。

劉瑾哂笑「身為邊臣不思整軍備武只道恪守邊界固步自封鼠目寸光。

丁壽笑道:「依公公看這道奏疏是留中不發還是駁回申飭?」

「他所說不無道理也算謀國之舉申飭就不必了既然不願做便讓他去陝西做巡撫吧。

」劉瑾道。

丁壽應了一聲又道:「另外吏部奏報自閏正月奉旨查減截止三月查出各衙門原額之外非要劇務而添置者有數百人之多請旨如何處置。

劉瑾不屑冷笑「陛下即位之初內閣借先帝遺詔之名裁撤內監與錦衣衛上萬人各部冗員卻視而不見裁了幾個方稅課局便是交差了真是好算盤。

「這些陋習他們都視為泛常了便是馬負圖這般有君子之名的也不乏任用親眷之舉只在吏部便增設六個主事的空缺也難怪落下把柄給人。

」丁壽都不用動用錦衣衛何天衢彈劾馬文升的黑材料里就有一條『徇私欺罔』。

「天下豈有這等便宜事這幾百人全部開革一個不留。

」劉瑾拿過奏疏翻看了幾眼丟在一邊道。

「這……公公並非小子多事這數百官員有兵備、管糧、捕盜、水利各種職司一次革除若引得方混亂殊為不妙。

」丁壽猶豫一番還是覺得該勸老太監不要意氣用事。

「方百姓無異於往時錢糧軍需無加於舊額為何各類職官比舊時加倍?」

劉瑾將奏疏甩給丁壽「你自己看看方上既有按察司管屯僉事兼管撫民又有政使司用參政撫民政使司執掌錢糧分守官自合催督今添官督糧分守官又干何事?按察司執掌刑名分巡官自合問刑今添官理刑分巡官又干何事?官職之冗散不言可知留之何用!」

「跟了咱家這么長時間了這點眼光魄力也沒有還能成什么大事!」劉瑾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

被噴了一臉唾沫星子的丁壽討個沒趣「公公說的是小子這便批注。

「慢著各衙門添設及兵備等官可革提學事關文教雖為添置可以留存;另國朝舊制各省立三司分轄民生、刑名、軍務巡撫官本為權宜之設天順年間亦曾革罷此等文官留置無益諭令召回各巡撫都御史。

「公公這個方才還……」丁壽提筆犯難革除天下巡撫?咱方才任命那幾個還沒到任就下崗了?

「九邊總領戎機漕運關系大計皆不在革除之列只罷腹里各省。

」劉瑾隨後又道。

還好這老太監知道輕重丁壽松了口氣提筆一一標記。

「再加一條京官養病三年不赴部者革職為民。

」劉瑾笑意森然「大明的俸祿不養白吃飯的。

丁大人正在劉老太監的鞭策下奮筆疾書又一位司禮太監火急火燎趕了過來。

「劉公公內閣這幫子大頭巾越來也不像話了。

魏彬扯著公鴨嗓進了屋子仰頭guàn了一碗涼茶一pì股坐在椅子上呼哧呼哧開始喘氣。

劉瑾看他的樣子微微皺眉淡然道:「又怎么了?」

「別提了。

」這位司禮監秉筆太監一扭頭恰看見正盤坐在炕桌前批紅的丁壽眼睛瞬間就紅了指著丁壽的手指直哆嗦「你……」

你瞪著我干什么二爺家里美婢嬌妾的要不是老太監bī著誰願意過來管你們這些國家大事同樣心塞的丁壽反目瞪視毫不示弱。

丁壽哪里曉得魏彬心中的苦楚劉瑾大權在握內外奏疏都帶回宅中批閱參決再由內閣焦芳潤色李東陽審閱頒發里面沒他們秉筆太監的事了整日里閑得這幾位沒蛋的爺們都開始蛋疼了。

沒了實權總得落點實惠吧里子沒了好歹面子上總要過得去吧今兒倒好面子里子丟個干凈魏彬越想越是委屈扭頭對著劉瑾嚎道:「公公您得給我們幾個做主啊!」

聽魏彬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丁壽才曉得是怎么回事這還真不是魏彬幾個沒事找事他們去內閣倒真是為了公干。

大明弘治十六年內閣三公上奏擬將歷代史書摘其尤切治道者貫穿成編以便御覽擬定了楊廷和等十九名禮部、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左右春坊等衙門官員擔任纂修官同時調集大量文臣為謄錄可謂聲勢浩大。

經歷了正德元年的那場折騰劉健、謝遷回家抱娃了李東陽順勢接任總裁官焦芳位居其後不過焦老大人對這事不太上心他更在意自己做總裁的《孝宗實錄》被壓制了這么多年筆桿子好不容易握在手里了焦閣老想以筆做刀報復的人多著呢。

總之一番波折這套全書九十二卷記事起自伏羲終於元末的《歷代通鑒纂要》終於在正德二年告成了隨即交付內府刊刻這期間卻出了岔子。

負責督刊的太監們核對時發現其中有紙張裝潢顛倒便上報了司禮監魏彬也是秉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專門跑了趟內閣畢竟書是你們編的怎么更定順序也該由你們來可巧這一日李東陽不在內閣當值焦芳認為自己不是總裁問責也lún不到他王鏊更是看見內官便不順眼這二位言語間便有些怠慢這可讓魏公公那柔弱的小心靈受了莫大的創傷。

明人有俗語稱:三個性兒不要惹他。

所謂三個性兒分是閨女性兒秀才性兒還有便是太監性兒。

不提傷春悲秋的閨女性和酸水直冒的秀才性單只太監性兒便不可捉摸戲台上看到悲情處經常慟哭失聲多淚常顰平日里又喜怒無常任意鬧事但若和你看對了眼常常又是『頭也可割與人』。

這類人身體殘缺又最在意別人眼光內閣的二位閣老一時禮數不周旁人或許沒覺得是甚大事對魏彬來說簡直和踩了尾巴一樣急匆匆就跑過來向劉瑾告黑狀。

「只這一處錯漏?」聽完魏彬的小報告劉瑾眼皮微抬輕聲問道。

「何止!」魏彬咋呼道「書中字劃濃淡不均及差訛等足有百余處本想著不與這般大頭巾們斤斤計較可他們也太不把萬歲爺的編書旨意當回事啦!」

說句實在話大明朝的這幫文官們倒也不是在編書時憋著壞成心想犯錯只不過歷來他們習慣性不太把老朱家的事當回事而已。

別說編書了就是定制年號這等一朝大事從明初到明末都是一直在糊弄著來永樂爺的年號南宋那位方臘方大教主就用過這不是打著朱老四的臉告訴他是反賊么;明英宗奪門之變復位多不容易文臣給上了個『天順』的年號大元天順帝阿速吉八的骨頭才涼了幾年啊;至於小木匠的年號重了幾個朝代就不去說了其中有一位還是和朱八八一起奪天下的徐壽輝可李白的『明斷自天啟』總該有所耳聞吧也只能說

這幫文官們趕上了好年頭要是活在『清風不識字』的大清盛世怕是連祖墳都被人刨干凈了。

不扯遠的就說而今這位小皇帝吧他的年號是根據《尚書·大禹謨》里「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取得看起來頗有深度可惜不但重了大理、西夏的年號還和唐朝岐王李業之子李珍密謀作亂時的年號雷同內閣三公和禮部官們根本就沒有細細考證素來與內閣不睦的馬文升考察科道官時直接出題『宰相須用讀書人』就是暗諷此事當然嘴炮一時爽馬文升的結果很悲催劉大夏與何天衢聯手彈劾他能這么順利內閣的幾位起了多大作用就不須提了。

大明朝的文官們不學無術、隨便應付皇帝已經習以為常了可大明朝有文化的太監們自覺總該要點臉替主子辯駁一下於是天啟朝的內監湯盛寫了一本《歷代年號考略》明白指出:本朝年號十六而誤重前代者五實詞臣失於參考之過。

這些自然是後話而今的焦芳也不知道只是因為今天上班時少陪了幾個笑臉又會在朝堂上掀起一場怎樣的風波……

最新找回4F4F4FCOM

第三百六十一章·醉翁之意

正德二年七月初一朔日大朝。

明代皇帝飽受後人非議的一項罪名便是『懶朝』被說成怠政昏庸的表現與之對比的便是我大清的歷代勤勉聖君好像做皇帝的每天早起接受百官磕頭便可君明臣賢天下太平實際上皇帝每日坐朝接見百官親斷庶政恰恰是大明朝開創的而且明朝不只有早朝還有午朝(晚朝)的。

朱元璋廢中書省以後政事散於六部皇帝親身坐朝事事過目除了朝參官員還召來各耆老、人才、學官、儒者將官子弟年紀稍長者皆令「隨朝觀政」「四方來者雲擁而林」朱元璋坐在門上親「試文辭詢問經史及民間政事得失」往往一語相得即予優擢用人「面選者多」官員犯法也常「面責而處之」這樣的早朝聽政帶有洪武皇帝濃厚的個人治國色彩後代子孫想學也學不來。

素來以勤政出名的永樂皇帝五征漠北大部分時間在馬背上過不可能整日在奉天門上朝朝會的政事屬性已然淡化「百官有事奏者以次入奏無事者退治職務」晚年多疾更直接把政務交由太子處置朝會基本算是停了。

只當了一年皇帝的大胖子朱高熾聽政不時到了宣宗時便是大臣們也開始偷懶了動輒幾百人的失朝朱瞻基任用內閣票擬協助處理政務朝會政治功能進一步弱化。

明英宗沖齡即位三楊輔政想出一個每朝奏事不得超過八件的『好主意』就這幾件事也要提前一日進呈由他們幾位預先寫完處理意見皇帝照著批示回答即可朝會徹底成了面子工程。

至於那位被稱作『昏君』代表的成化皇帝就更別提了成化四年的一次午朝他老人家都坐在龍椅上了大臣還沒個影兒把憲宗爺氣得不行「爾等常以勤政為言及朕視午朝卻有怠慢」雖然生了一肚子悶氣朱見深最後還是寬宥了這幫放了自己鴿子的大臣成化二十一年上諭「盛暑祁寒朝官侍衛人等難於久立今後每歲自五月至七月、十一月至次年正月止奏五事余仍舊」得朝會處理的政事又縮水了。

到了孝宗這好脾氣的皇帝登基大臣們就開始徹底放飛了弘治六年六月己巳「會昌侯孫銘等四百八十人朝參不至」;八年二月丙子「豐城侯李璽而下六百二十余人」不到;六月乙丑「文武官武安侯鄭英等八百八人朝參不到」;十五年八月辛亥日不至者「泰寧侯陳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

歷史上的正德小皇帝後期南征北巡四處折騰免朝已是常態朱厚熜登位一心要和自己堂哥別苗頭嘉靖初年常天不亮就點燭上朝後來也漸漸覺得沒意思了至於文武大臣們為了不上朝想出來的辦法更是五花八門「或借言公差或妄稱疾病填注門籍歲無虛月」「經年累月稱疾不朝」嘉靖帝奪俸甚至交法司處置等等措施也剎不住這股風氣干脆皇帝自己也撂挑子了從嘉靖十三年以後近三十年不朝。

還有那位『青史有名』的怠政皇帝朱翊鈞人孩子也不是沒勤快過可就是江陵當國時張居正將朝會改為了逢每月三、六、九日上朝可見張相國也覺得每日上朝沒什么鳥用至於後來萬歷因為和大臣斗氣停朝可不代表人在後宮里沒處理政務要不然那些年打的仗是誰拍板定的不上朝的原因他那位修道的爺爺早就給出了回答:「朝堂一坐亦何益?」「早朝率多彌文至軍國大務何嘗不日經心?」「止是一早朝始終不一耳」人家軍國大事每日上心只是膩歪了見那幫沖他吐口水的大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