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這也太認真了吧 (更新完畢)(1 / 2)

向南當然不知道柳河川巴不得自己走了,他省事一點不用教了呢,此刻他想了一會兒柳河川說的那些話,結果沒想透,等他反應過來後,發現柳河川已經不見了。

龔小淳這會兒剛剛准備就緒,還沒開始操作緙絲織機呢,看到向南一臉茫然,正東張西望,於是便朝他笑了笑,嘴巴無聲地張合了幾下,表情誇張地朝他做了幾個嘴型,又抬手指了指擱在凳子上的一個藤條編織的籮筐里的緙絲成品。

意思是說:「老師進去了,他讓你觀摩一下這些緙絲成品。」

向南也是個天才,居然看懂了。

他笑著朝龔小淳點了點頭,抬腳來到那編織得極為精致的籮筐前,拿起一件緙絲作品,放在眼前仔細地看了起來。

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乍一眼看去,向南還以為這是京城故宮博物院里出來的「鎮宮之寶」,故宮織綉的代表作品——南宋緙絲名匠沈子蕃的《梅雀圖》呢!

簡直是太像了!

毫無疑問,這幅緙絲作品,出自柳河川之手,它完全是根據沈子蕃的緙絲《梅鵲圖》來織造的,無論是色彩的調配、畫面的布局,以及所使用的緙絲技法,幾乎跟《梅鵲圖》一般無二。

沈子蕃的緙絲《梅鵲圖》,長104厘米,寬36厘米,屬於清宮舊藏。

這幅緙絲作品,是依照畫稿緙織的,幾乎完美地體現了原畫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畫面生動,清麗典雅,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時期緙絲工藝傑出的代表作。

在緙絲織造工藝上,《梅鵲圖》是以十五六種色絲裝的小梭代筆,巧妙搭配,畫面色澤和諧,並以「通經斷緯」的手法進行緙織,嫻熟地運用了多種緙絲技法。

它所用絲線的經密度為20根/厘米,緯密度為44-46根/厘米,精工細密。

實際上,緙絲技法有多種多樣,包括了結、摜、勾、戧([qiāng])、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shuān])、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技法眾多。

但無論做什么緙絲品,結、摜、勾、戧這四個基本技法是絕對不可少的。

宋代的緙絲作品,在技法上運用「環緙」、「平戧」、「木梳戧」、「披梭」和「篤門閂」等方法,使得整體畫面在色彩上,濃淡自如,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沈子蕃的這幅緙絲《梅鵲圖》,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而向南手中的這幅柳河川緙絲《梅鵲圖》,與沈子蕃的那副原作,幾乎不相上下,無論是在緙絲技法的運用上,還是色彩的搭配上,絲毫不遜色於原作,還頗有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感覺。

當然了,這也跟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融入到古老的緙絲技藝中有很大的關系。

不說別的,光是一台雙筒顯微鏡,就可以很清晰地分辨出緙絲作品的經密度和緯密度,甚至還能分析出這件緙絲作品的色彩運用。

有了這些先進儀器的「加入」,想要復制一副古代的緙絲作品,對於柳河川這種緙絲工藝大師而言,並不算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