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代筆之作 (第一更)(1 / 2)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同樣的道理,有古董的地方,也一樣會有仿品。

而古書畫作品,由於其價值高昂,仿制難度低,仿制手段多,一直以來都是造假的「重災區」。

在書畫界,性業內將仿制水平比較低的一類假畫稱之為行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仿作的數量大,水平低。

這些行貨,一般都是流向各地的游客、初入行的新手藏家,或者是外地買家。

而中高等的仿制書畫,可就沒那么簡單了,在經過宣傳、展覽、出版等一系列炒作之後,最終會流向京城、魔都等大城市的拍賣行和藝術品交易市場。

實際上,書畫仿制並不是近些年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並且水平之高超甚至連一些行家都辨認不出來。

有這么一個趣聞。

明代的著名畫家文徵明是沈周的學生,他非常喜歡收藏自己老師的作品。

據說有一次,文徵明外出辦事時,忽然看到有人在售賣沈周的畫,他看到之後,立刻將這幅畫買了回去,掛在自己的房間牆壁上,日日觀摩。

無獨有偶。

過了沒幾天,文徵明忽然聽說他的朋友顧從義也買到了一幅自己老師的畫,他立刻趕到顧從義的家中,准備借來觀摩一番。

可讓文徵明感到吃驚的是,當顧從義領著他看到那幅畫後,他發現這幅畫和自己家里的那幅畫一模一樣,就好像是雙胞胎一樣。

讓文徵明哭笑不得的是,他一問才知道,顧從義的這幅畫跟他的那幅畫都是同一個地方買到的,而且價格還更低。

這還用說嗎?文徵明和顧從義兩個人買來的畫都是仿制之作。

連文徵明、顧從義兩個人都會買到偽作,更遑論其他人了。

書畫造假的方式,大致上包括摹、臨、仿、造等多種手段。

其他三種暫且不說,光說這個「造」,除了有「生造」、「硬造」之外,還包括了改、添、減、拆、揭等,花樣繁多。

「改」就是將一幅書畫上的名款、印章挖掉,改成古代某位大名家的款識,一幅沒什么名氣的作品,就成了名家大作了;

而「添」,則是把普通人的無款作品,添加上大名人的款識;

「減」的意思,就是移花接木,把古代名家的款識,從小幅作品上裁減下來,放到他人的大幅作品上,因為尺寸增大,價格也自然也會飆升;

「拆」,就是將一件書畫作品拆成多件,例如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被人裁截成了兩段,而宋朝畫家米友仁的《五洲煙雨圖》也被人裁割成了好幾段;

至於最後一個「揭」,指的是裝裱師借書畫作品再次裝裱的機會,把宣紙揭成幾層,同樣一幅畫作,就揭成了多幅。

而除了改、添、減、拆、揭這些手段之外,一些臨摹畫家也常常采用古代材料來作畫,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別說帛紙可以采用古代的,就是連印泥,仿制者也能搞來老印泥,讓一些藏家難辨真偽。

所以說,古董收藏水很深,入行書畫需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