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緙織補缺材料(1 / 2)

中午在歷史博物館的食堂和黃雲軒,以及三個師兄一起吃了頓飯,向南繼續回到小修復室里做事去了。

一上午的時間,他實際上也就給緙絲織機上了經線,連紋樣都沒來得及描摹。

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用墨筆把荷花紋樣勾畫在經面上。

修復文物的殘缺部位,無論是古書畫、青銅器,還是紡織品文物,所准備的補缺材料都不可能與殘缺部位的大小剛剛合適,而是需要准備得比殘缺部位稍稍大上那么一圈。

補缺材料大了還可以進行修整,可如果小了,那這補缺材料就廢掉了,還得重新再准備一份。

不僅浪費材料,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所以,這個度就需要掌握得非常好。

從工具箱里取來一支新的墨筆,向南根據原作《緙絲荷塘鴛鴦圖》上的畫風、技法,以及畫面上殘存的荷花形象,在經線上勾畫出了一朵怒放的荷花。

實際上,如果是其他緙絲織匠,比如馬二叔、徐敏他們,在勾畫之前,必須在宣紙上先將《緙絲荷塘鴛鴦圖》描摹出來,然後再將殘缺的部位接筆完整。

但向南在書畫藝術的造詣上,比大部分的緙絲織匠高明了不知道多少,直接就省略掉了這個步驟,如果把這朵剛剛在經面上勾畫出來的荷花放回到原作上,依然是天衣無縫,完美契合。

完成這一步後,向南深吸了一口氣,開始在緙絲織機前坐了下來,將腳放在織機踏桿上,兩只手拿著長約十厘米的,穿好了各種色彩緯線的舟形小梭子,操作著織機開始緙織了起來。

用腳踩一下緙絲機的腳踏,緙絲機上上下兩層的緯線就分開來,向南眼明手快把梭子從兩層緯線中的間隙穿過。

待梭子完全穿過緯線後,把腳踏松開,此時上下兩層緯線就合攏,把彩色絲線夾緊。

隨後,他再用撥子把緯線排緊,待絲線完全和上一道絲線緊密相連後,又開始踏腳踏、穿梭子、撥絲線,循環繁復……

緯線在織梭的引領下,靈活得如同一條水里的游魚,似乎無所不能。

可難的是,每變換一種顏色都需要更換一只梭子,一幅作品的完成,甚至需要幾十上百只梭,同時編織進去的,還有緙織匠人們的智慧和心血。

操作織機是一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手和腳之間的動作必須協調一致,否則就很可能出錯。

向南一邊操作著織機,一邊注意著動作的連貫性,臉上的表情認真而又專注,漸漸地投入了到緙絲織造的世界里……

……

黃雲軒今年六十多歲了,盡管身體依然健朗,但畢竟過了知天命的年紀,精神狀態自然不能跟年輕人相比。

和向南幾個學生吃過午飯後,他就回到辦公室里,靠在里面的躺椅上舒舒服服地小睡了一會兒。

說是午睡,實際上到了他這個年紀,睡眠已經不多了,只睡了小半個時辰,他就醒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