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以詩始,以詩終(1 / 2)

沈德潛升任從四品的侍講學士之後,除了隔三差五地給翰林院庶吉士們講學一場之外,便是偶爾為乾隆皇帝和和詩,有了大把的空余時間。

有了空余時間,沈德潛便開始思考一件事。

他早年曾師從葉燮學詩,作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

在詩學一道上,沈德潛很有造詣,為康乾以來擬古主義詩派的代表人物。

但想要將「詩教」這種詩詞創作的思想傳揚出去,光靠一首首的詩作是不行,必須著書立說,形成完整、系統的詩學理論。

如今,他官居從四品,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功成名就了。

作為一位文人,或者更准確地說,是詩人,他已經有了著書立說的資格。

沈德潛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從探尋詩歌之源的方式入手,通過選詩、注詩和評詩闡揚「詩教」,倡導「風雅」。

他開始選編《古詩源》。

至於為什么要選編《古詩源》,沈德潛自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則唐詩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詩又唐人之發源也。」

意思是,詩歌到了唐代時,已經達到了極為昌盛的地步,因此唐代並不是詩歌的源頭。

宋代、元代的詩歌都不如唐詩,而唐朝以前的詩歌,才算得上是唐詩的發源。

因此,沈德潛需要翻閱大量唐代以前的古詩集,也幸好翰林院後院的藏書庫中有歷朝歷代大量的藏書,這也為他提供了選編《古詩源》的基礎。

就在沈德潛埋首故紙堆里,潛心選編《古詩源》之時,乾隆皇帝又要下江南了。

下江南,也算得上是乾隆皇帝的愛好之一吧,只比寫詩差了那么一點點。

作為寵臣,沈德潛當然是乾隆皇帝欽點的隨行人員之一。

乾隆下江南,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橋段了,在電視劇里,他經常帶上三兩個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實際上,乾隆是最好面子,也最講究排場的皇帝,他下江南必然帶著整套的出行儀仗,隨行人員多達兩千多人。

像那種電視劇里,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訪,還被貪官污吏關進大牢里的情節,純屬扯淡。

浩浩盪盪一行人,從紫禁城南下,來到杭州府時,已經是冬天了。

這一日,乾隆皇帝興致頗高,帶著一幫大臣游西湖。

看到漫天飛舞的雪花時,乾隆皇帝忽然詩興大發,頓時張口就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眾大臣站在乾隆皇帝的兩側,正准備等他念完詩後,大聲叫好呢,結果乾隆皇帝卡殼了!

乾隆皇帝正尷尬著,心想:完犢子,這下子要在臣子們面前丟人了!

眾大臣也一齊發愣:皇上怎么了?最後一句念下去呀,我們正等著拍龍屁呢。

就在這時,有一個老者顫顫巍巍地站出來,贊道:「皇上高才壯采,所作之詩,寓意無窮,回環流轉,暢然不息。令老臣茅塞頓開,詩意頓生。請皇上恩准老臣狗尾續貂——飛入梅花都不見。」

這老者不是別人,正是「想皇上之所想,急皇上之所急」的沈德潛!

乾隆這首詩,前三句平淡無奇,加上續上的這第四句,這意境頓時就深遠了起來。

眾大臣這才醒悟過來,原來皇上是卡殼了呀!

於是,連忙紛紛恭賀乾隆皇帝,又作得一首妙詩。

與此同時,眾人心中也在暗自懊惱,自己怎么就沒這么激靈呢,續上一句詩又有什么難的,偏偏自己就沒這個悟性,又讓沈德潛搶了先。

乾隆皇帝的龍屁被拍得很舒服,心里對沈德潛更是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