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咱倆不一樣(1 / 2)

華夏,是瓷器的發源地,被譽為「瓷器之國」。

在五千年多年的華夏文明當中,古代先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大量工藝精湛、美觀實用的陶瓷器物。

隨著時間的流逝,無論是出土器還是傳世器,由於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為的破壞,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

古陶瓷修復,則成為了挽留這些古老文化藝術和古代窯工們智慧和心的唯一途徑。

陶瓷修復,其歷史源遠流長。

《景德鎮陶錄·陶說雜編·卷八》中收錄的《墨娥小錄》就曾有記載:

「粘碗、盞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篩,凈細石灰少許,杵數百下,忽化開如水,以之粘定,縛牢陰干,自不脫,勝於釘、鉬,但不可水內久浸。又凡瓷器破損,或用糯米粥和雞子青,研極膠粘入,粉少許,再研以粘瓷損處,亦固。」

由於粘接後的瓷器並不是太牢固,而且不能長時間裝水,因此到了在明清時期,鋦瓷就成了陶瓷修復行業的主流。

所謂鋦瓷,就是在破損瓷器接縫兩側的表面打上一一對應的小孔,然後再在小孔里,釘入自制的「鋦子」進行加固。

一直到了民國,一些古董商為了牟利,從而雇人采用化學材料進行修復。

古陶瓷修復行業,也從此進入了現代修復的時代。

和古書畫修復不同,古陶瓷修復過程可分為:清潔、拼對粘接、配補、加固、打底、作色、仿釉和做舊等八項工藝。

文物修復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作。

而古瓷器修復又是文物修復中難度極大,品質要求極高的一門技藝。

「古陶瓷修復必須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

一大早,向南就來到了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復中心,跟著趙子和開始了解古陶瓷修復的基礎知識。

和前幾天表現得親切與隨和不一樣,今天的趙子和板著一張臉,顯得很嚴肅,頗有嚴師的模樣。

實際上,前兩天趙子和興奮過後,就開始有點忐忑了。

他不是擔心多收了個學生,負擔變重了,而是害怕自己教不好,讓人恥笑。

如果向南古陶瓷修復水平,能夠快速提高,那自然一切好說,里面肯定有他的功勞。

可要是向南沒學好,那責任肯定都是他趙子和的!

你想想看,人家孫福民能把向南教成古書畫修復國家級專家,你趙子和怎么連古陶瓷修復的基礎手法都教不好?

不怪你,還能怪到向南的頭上去?

一想到這,趙子和就感覺亞歷山大,幾天都沒睡好。

為了能夠當好這個啟蒙老師,他也是下了血本,還專門查了資料,做了課件,犧牲了好幾個午休時間。

向南倒是沒想那么多,他也不多話,老老實實地跟在後面,聽趙子和講述古陶瓷修復的歷史與基礎知識。

只有了解了一門古老手藝的歷史與傳承,才能更加容易掌握它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