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長城戰事多(2 / 2)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姚廣孝站在一旁,淡淡說道。

「好!」

燕王眼中厲色一閃,冷笑道,「本王當『清君側』,以『靖難』!」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先出手,將建文帝派遣至北平,控制燕地兵權,監督燕王行動的趙焉、謝貴等人全部擒殺。

為了排除後顧之憂,朱棣采取內線作戰,以部將郭資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

整整用了3天的時間,燕王朱棣才控制了北平城的局勢。接著,他又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為由,打出「靖難」(即「平定禍亂」之意)的旗號,廢除建文帝的年號,續稱洪武三十二年,設立完備的中央機構。

自此,一場叔侄反目、爭奪皇位的戰爭,打響了!

「靖難之役!」

向南深吸了一口氣,還沒來得及多想,眼中景象再變!

「也先貪鄙可厭,既得歲賞,又出爾反爾,率軍屢屢襲擾我邊民!」

明英宗朱祁鎮端坐龍椅之上,一臉怒容,「朕欲御駕親征,讓也先知道知道,我大明,不可欺!」

「陛下,萬萬不可啊!」

兵部尚書鄺堃、侍郎於謙極力勸阻,吏部尚書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諫阻,但英宗不聽。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15日,英宗下令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大批文武官員,以及號稱50萬的唯一戰略機動部隊——京軍,御駕親征,並且不要准備,即日出發。

7月16日,在兵將不相習、士兵不能熟練使用新配發兵器、沒有隨行後勤保障措施的情況下,50萬大明軍隊被一個「目不辨旌旗,耳不諳鼙角」的皇帝,以及一個專橫跋扈、一無所長的宦官王振指揮著,如兒戲一般,北出居庸關,向大同前進。

24日,也先偵察得知明軍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裝畏懼,主動北撤,隱蔽埋伏,縱明軍驕兵,以尋找最佳作戰時機。

而此時,已到達戰區的明軍目睹屍橫遍野,人人恐懼,皆無戰意。

鎮守大同的親信太監郭敬,向王振密報了與瓦剌軍交鋒時慘敗的情景,加之出征以來風雨一直未停,剛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驚異,王振這才決定撤軍回京。

也先從偵查中得知明軍狀況,立即率軍突入,跟蹤追擊,勢如疾風。

8月13日,也先襲擊長途輾轉、飢渴疲憊的明軍後衛吳克忠部,吳部匆忙交戰,不久全軍覆沒。

英宗得悉,急派成國公朱勇等率兵4萬迎敵。朱勇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鷂兒嶺時,遭到瓦剌軍的埋伏,又是全軍覆沒。

8月14日,驚恐萬狀、又飢又渴的明軍退至土木堡。當夜,便被分數路包抄而來的瓦剌軍包圍。

土木堡,當時是宣府通向居庸關的重要驛站,位於狼山西麓,周圍百里范圍內,群峰聳立,地勢很高。

明軍掘地2丈無水,堡南15里的一條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軍控制。數十萬明軍斷水,軍心大亂。

8月15日,善戰的也先,屢勝不驕,慎重決策,遂遣使前往明營講和,並使軍隊後撤,行佯退之計,以麻痹明軍。

此時,明軍已斷水2天,兵馬飢渴難熬。

英宗見瓦剌軍已退,又見使者前來,便讓內閣大學士曹鼐,擬制了同意講和的詔書,派人與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軍營。

王振以為議和將成,便匆忙下令拔營,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

隊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騎兵,就從四面圍攻而來。

明軍驚恐,人人爭先逃命,使指揮失靈,加之官兵不熟悉戰前新配發的火器性能,無法使用,未經激戰,即全軍大潰。

瓦剌騎兵左沖右突,大肆砍殺,明軍死傷達數十萬人。

英國公張輔等50多名大明精英,死於亂軍之中,明英宗朱祁鎮被浮。

英宗被俘前,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憤而擊殺。

史稱——土木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