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這次恐怕要糟(更新完畢)(1 / 2)

斗彩又稱逗彩,它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

明成化時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斗彩的燒制相比較單一的釉下彩或者單一的釉上彩而言,是比較復雜的。

它需要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再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

明代成化斗彩,以其秀雅精細而聞名於世,後世各朝官窯競相追仿,以清代雍正年間的官窯仿品最為精妙,「於形似之外,更求神肖」。

雍正皇帝對仿成窯的重視,使得雍正斗彩器獨步於清代,其中又以小件器風格最為俏麗典雅。

向南手上正在把玩的這件斗彩團鳳紋高足杯,器形小巧可愛,比例勻稱,在成化斗彩高足杯的基礎上顯有創新,器型新穎,紋樣別致。

高足杯的外壁上,裝飾有斗彩團鳳紋,整器的紋飾描繪細致,釉彩瑩潤,可以稱得上是雍正斗彩官仿官之佳作。

當然,向南在觀察這件高足杯時,除了品鑒它的藝術之美外,還在思考如何將它完美修復。

這件高足杯,並沒有裂成碎片,而是在口沿處缺了一大塊,就如同被人咬了一口一般,整個器型完全被破壞了。

要將它配補完整,其實也不難,難就難在,如何仿釉。

單一的高溫釉下彩或單一的低溫釉上彩,實際上並不難仿釉,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斗彩,就要復雜得多了。

尤其是,這件斗彩團鳳紋高足杯,顏色靚麗,不僅有青花的天青色,還有檸檬黃、石榴紅等多種顏色混雜,光是調制顏料,就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

「先不管它,把前面幾道工序慢慢做完再說。」

觀察了片刻,向南還是決定先動手配補高足杯的殘缺部位,至於仿釉,等到了那一步再說好了。

斗彩瓷器,向南修復得並不算多,如今碰到了一件,自然喜不自禁。

最重要的是,斗彩仿釉,很消耗時間的呀,這一件斗彩團鳳紋高足杯,可以玩幾天了。

心里這么想著,向南手里的動作也不慢,將高足杯細細地清洗了一遍,便開始准備配補殘缺的部位。

由於這件高足杯,並沒有殘片,只是口沿處缺了一個大口子,因此拼對粘接這一步,就省略掉了。

在古陶瓷修復中,一般都采用石膏配補法和復合材料配補法。

這兩種方法操作簡單,配補材料硬化時間短,在考古性修復和展覽性修復中,使用較多。

而在商業修復中,往往采用硬度更高、契合性更好的陶補、瓷補,以及插接這三種方法。

陶補和瓷補,就是用陶土或瓷土做原料,按照器物的殘缺部位制作出坯胎,再燒制成所需的陶片或瓷片,然後直接粘接到器物上。

插接,則是一種二合一的修復方法。

它是把兩件或多件品種、紋飾相同的器物,各取其完整的部位,采用各種手法將它們拼成一件完整的器物。

制模套模,是陶補和瓷補的基本操作,在這一道工序上,向南是輕車熟路,很快就用瓷土制作出了和高足杯缺口差不多大小的瓷土坯胎。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根據地域的不同,瓷土也分很多種的,不同的瓷土,燒制出來的坯胎胎質、顏色並不一樣。

因此,瓷土的選擇很重要,盡量選擇待修復器物所使用的瓷土來制作坯胎,以保證燒制出來的瓷片的胎質和顏色與原器物一致。

這件清代雍正年間的仿成化斗彩團鳳紋高足杯,屬於官窯作品,也就是出產於西江省景市官窯。

據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圖說》中所述,色純質細的瓷土,是來自於徽州祁門縣,西江省饒州府屬內的高嶺、玉紅、箭灘等數種瓷土在當時只能做粗器或者「參和」祁門來的瓷泥進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