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第207章 沿途考察(1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577 字 2020-06-06

所謂的「大三亞」發展戰略,就是重點建設崖州以東,陵水以南,位於海南島西南角的這一大片區域。執委會准備花費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將這一片區域打造成海漢政權在南海地區最為牢固的一片根據地。

這個發展戰略在前期主要是以勝利港為中心,逐步向周邊地區進行輻射開發。為了集中利用好有限的人力資源和武裝力量,執委會認為現階段開發區域不宜距離勝利港太遠——當然黑土港這樣的資源型拓殖區算是一個特例,穿越集團必須要有那里的煤焦碳資源來保證本地的鋼鐵生產規模。

但除了能源工業之外,其他的產業的布局都只能按照這個戰略逐步向外擴張,鶯歌海鹽場的開發前景雖然十分誘人,但對於現在的穿越集團來說卻有兩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存在。一是當地地形平坦,幾乎不具備任何的險要地勢可供防御,距離勝利港的航程超過五十海里,以現有福船或者廣船的速度,順風順水也得要整整一個白天的時間,一旦出事根本來不及救援,從軍事角度來看,開發的風險較大;二則鶯歌海地區可供鹽場開發的面積雖然大,但也得有足夠的人手投入才行,而目前外來移民輸入的速度恐怕還不足以進行大的開發工程。

兩地如果不比理論產量,單比開發建設的難易度和所需承擔的軍事風險,那么鐵爐港的得分無疑將大大超過鶯歌海。這里唯一的弱項,大概就是因為奇特地形而形成的北部防御漏洞了。不過這在執委會看來也無傷大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總比鶯歌海的地理環境要好得多。而軍警部的考察目的就是要根據這里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切實有效的防御體系。

岸防炮體系在短期內肯定是行不通了,事實上很多人也覺得執委會有些大題小作——一個鹽場真的需要修建炮台來進行保護?真要這樣干,那以後海南島不是得修成環島炮台才行了?

軍警部倒對修炮台沒有什么執念,反正這里也不是勝利港,就算真的打起來也無非損失一些鹽而已。既然無法依靠炮火正面對抗可能出現的來犯之敵,那至少得退而求其次,制定一套逃生的方案。這也是執委會的最低限度要求,至少要保證在這里勞作的歸化民能夠得到人身安全的保障。

根據這里的實際情況,把要求調低一檔之後,蕭良和虞堯的任務就變得輕松多了。鐵爐港的港灣深入內陸達數公里,前期完全可以只在內陸地區建設鹽場,而在沿海的山嶺上設置觀察哨所,就如同軍警部在榆林角所做的那樣,在出現外部威脅時只要提前預警,那么鹽場工作人員至少有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從容撤離,安全方面肯定無虞。鹽場的勞工們可以沿著亞龍嶺與白石嶺之間的山谷一路西撤,半天時間就可以回到田獨附近,這條山谷通道雖然目前不能用來運輸大宗物資,但作為逃生通道卻毫無問題。

而對於這條山谷通道的存在,農業部給出了一個十分理想的解決方法,那就是對山谷進行農業開發,在山坡上種植油類、麻類、香料等經濟作物,同時設法慢慢說服那些習慣在山嶺中居住的黎苗山民逐步從內陸遷出,將其安置到這個山溝里。幾年之後,這里自然就會形成工業區——農場——鹽場這樣一條經濟走廊。

雖然也有人對於結有世仇的黎苗兩族能否在相鄰很近的地方安居抱有疑慮,但執委會對此卻表現出了樂觀的態度。兩族過去打來打去,除了初期有大明官方的意圖之外,到後來更多的其實是為了在山林荒野中爭取到更多的生存資源,哪怕只是瘠薄的山坡耕地,小小的一處山泉,也會成為他們大打出手的原因。

而現在穿越集團可以向他們提供充足的糧食、生鐵、食鹽和其他生活物資,並且只要他們願意走出大山,就可以過上跟漢人一樣的生活,這對於很多黎苗兩族的青年來說都是難以抵擋的誘惑——目前民團中比例高達四成的黎苗民兵就可以證明這一點。雖然兩族之間還是不時會有摩擦糾紛發生,但有了穿越集團這個強有力的仲裁者之後,已經沒有再出現過去那種動不動就整村整寨的人參與械斗的局面。

「海訓02」船上的船員們測量了進入鐵爐港這整條s型航道沿途的水深,並且按照化工部的要求,對水樣也做了相應的含鹽度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來看,這里的海水含鹽度比鹽場公社、鶯歌海都稍低,但滿足鹽場的生產需求卻已經綽綽有余了,而且遍布港灣的大片灘塗區要改造成曬鹽池也會比較容易,甚至都不需要鹽場公社那么多的提灌裝置來將海水引入內陸鹽田,這里每天漲潮的時候就可以靠著大自然的力量完成這個任務,開發之後的生產效率可能會比現有的鹽場公社更高。

在灘塗區之外,鐵爐港附近還有大面積的平坦地區可用作農業開發。雖然這里的土地的鹽鹼度較高,並不適合普通農作物的種植,不過農業部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經開始有針對性的制定了海南農業發展的各種方案,對於海邊的鹽鹼地該如何開發,相關單位也早就有了准備。比如海水灌溉農業的首選作物海蓬子,種子因為含油量高,可以用來榨取植物油,其幼苗和嫩尖也是營養價值極高的海水蔬菜,也就是俗稱的海筍。除此之外,還有適合重鹽鹼地種植的葯用植物黑枸杞,以及海茴香、海甘藍等蔬菜。鐵爐港除了建設鹽場之外,同樣也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將這里建設成為油料作物和蔬菜的生產基地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是,來自建設部的專業意見對於執委會的選擇傾向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鐵爐港本地有采石場和豐富的林木資源可供開發,這就大大降低了未來的開發難度。鹽場公社附近缺乏石材,能開采的石頭幾乎全被先民們用來制成了石頭曬鹽槽,以至於後來需要修築磚石房屋的時候,不得不將這些建材從勝利港裝船運過去,好在路途不遠,倒也不算特別費事。而另一處選址地鶯歌海附近即使平方公里內連座山都沒有,別說采石,連木頭恐怕都得從勝利港運過去,前期開發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在得到來自軍警、海運、建設、農業等多個部門的意見之後,執委會更加傾向於選擇鐵爐港作為下一個鹽場的開發地點,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當然,要對這里進行開發建設也並不是執委會丟一句話出來就能馬上開始,這次的考察結束之後,相關的結論會送到執委會以供執委們作出決定,確定地點之後,還會派出至少一到兩批考察隊,對實地進行勘測規劃,計算需要的物資和人手,制定更詳盡的開發計劃。真正開始動手開發這里,估計最快也得在半個月之後了。

等勘察完鐵爐港出來,已經到了下午。帆船駛出狹窄的航道之後,從蜈支洲島東側駛過,劃了一道弧線徑直駛向了外海。考察隊在去廣州的途中會采取直航廣州的航線,計算出最短的航程和航行時間,而回程時則會采取相對比較保守的航線,沿著海南島東岸南下,順便也考察沿岸地區的民情海況。

盡管「海訓02」上有一大幫老船員,但船本身的速度極為有限,加之以前也沒有跑過這條航線,到了第四天頭上,前方才終於看到了珠江口外的萬山群島。好在一路上天氣狀況還算不錯,並沒有遇到大的風浪,也讓那些第一次乘船出到遠海區域的歸化民好過了許多,船上也沒有出現黑土港拓殖船隊中那種嚴重暈船到幾乎休克的重症病人。

而於小寶和張千智兩個半大少年更是精力旺盛,幾乎全程都在甲板上度過。張千智家里往上數八輩都是船匠,他自己也是從小在船廠里長大,對於船只十分的熟悉,這一路過來,於小寶倒是從他那里學到了不少造船駕船的知識。

「海訓02船」並沒有急於往北駛入珠江,而是調整方向往東北駛去。在去廣州之前,他們還有一項考察任務,就是探查香港水域及諸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