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第653章 海戰(2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104 字 2020-06-06

其中一枚炮彈就從范德維根頭頂幾米處掠過,將船帆撕出了一個兩尺大的洞,然後從船的另一側墜入海中。雖然這枚炮彈並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范德維根卻是心中大驚,因為這表明自己的船隊已經進入到了對方的艦炮射程之內,然而在這個距離上自家的艦炮卻似乎很難發揮出百分百的作用。

隨著腳下一陣震動傳來,自家帆船發射的炮彈立刻就證實了范德維根的這種擔憂。這幾發炮彈在距離對手帆船還有十幾米的地方就已經力盡落水,根本就無法給對手造成傷害。

「很好,保持這個距離,繼續射擊!」謝立當然也觀察到了這個細節,而這也正是他所等待出現的場景。海漢火炮在性能上的優勢足以使得艦隊能夠保持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對敵人的船只實施遠程打擊而不會被敵人的武器所傷及到。

范德維根的應對措施與謝立截然相反,他選擇了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來改變這種被動的現狀:「靠上去,貼近他們的船!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炮彈也不是面粉做成的!」

如果單論船身的堅固度而言,荷蘭帆船可是絲毫不輸給海漢建造的這些戰船,一些荷蘭帆船在外層船板的厚度上甚至還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荷蘭帆船和其他所有西方國家的船只一樣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短板,那就是沒有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這種船舶結構在唐代就已經發明出來,宋代之後在海船建造中得到了普遍使用,連一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這種結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時候,所有海船都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

這種隔艙在功能上有三個十分顯著的優點,一是通過分割密封艙室的做法提高船體的抗沉性,二是利用水密隔板來增強船體橫向強度,三是提高裝卸效率,便於貨物在運輸途中的儲藏和保管。

而從造船技術的角度來說,水密隔艙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優點,那就是用水密隔板來取代了船身加設肋骨的工藝,從而讓造船的流程大大得到簡化,工期也得以縮短許多。

雖然這種先進的造船技術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已經流傳到海外,但西方國家真正將這種技術引進到自己的造船業當中並進行推廣,卻已經是十八世紀末,也就是距離現在這個時間點大約一個半世紀之後的事情。1795年英國人本瑟姆為英國皇家海軍射擊了六艘新型戰船,才第一次將中式帆船的水密艙結構運用到西式戰船的建造當中。

這種船體結構上的差異,每一名海漢海軍成員在受訓期間都接受過相關的知識培訓,也明白這種差異在海上炮戰中將會給雙方船只帶來怎樣的影響。因此對於海上炮戰這種交戰方式,海漢一方的將士在心理上是具備了天然的優勢。

隨著雙方船隊距離的進一步縮短,終於開始有炮彈命中了荷蘭帆船,而這個距離上僅僅依靠橡木船殼是無法抵御炮彈的巨大動能,很輕松就能在船身上撕出一個大洞,順便掃清前進路線上的一切障礙。

被稱之為費留特船(fluyt)的荷蘭帆船是在早期的西班牙大帆船基礎上作出的改良型,將船殼輕量化並減少了武裝和水手數量,並將吃水線以下的貨艙加大。這種改動讓荷蘭帆船實現了高速化、輕量化、低成本、高載貨量、便於建造等等目標,也是荷蘭在短短時間內崛起為海洋帝國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種帆船的缺點也非常致命,吃水很深,船殼卻相對很薄,雖然相對激動靈活,但卻缺乏抗擊打能力和火力輸出強度。

在17世紀中葉,也就是距今大約十年之後的英荷戰爭當中,荷蘭海軍和武裝商船在英國海軍的重型戰列艦面前被加農炮打得損失慘重,荷蘭人只能依靠水手們的素質和造船速度上的優勢來彌補裝備上的先天不足。

這種劣勢在目前並沒有充分暴露出來,因為在能與其正面抗衡的海上勢力屈指可數,而不管是西班牙人還是葡萄牙人,甚至包括大明水師在內,在武裝船只的數量上都很難跟荷蘭人相提並論,大規模的海戰肯定是荷蘭人占優。但在目前這種六對四的小規模海戰的條件小,荷蘭帆船的劣勢就在海漢炮火之下暴露無疑了。

首先雙方在艦炮總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命中率卻是差了不止一倍,海漢戰船在相對較高的命中率支持之下率先摧毀了荷蘭帆船上超過三分之一的炮位,這就導致了荷蘭的火力輸出強度迅速下降,命中率更是跌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其次海漢艦炮的殺傷力和殺傷效果都大大強於對手,而荷蘭帆船只要吃水線附近被炮彈擊穿,幾乎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因為船身大量進水而影響到船只的性能,甚至會出現明顯的側傾——這幾乎等同於這艘船的船舷炮就此失去了戰斗能力。海漢戰船卻因為擁有水密隔艙結構,即便被擊穿進水,短時間內也不會對船只性能造成大的影響。

雙方的海上炮戰僅僅持續了不到半小時,荷蘭船隊中就有三艘帆船在炮火打擊之下陸續喪失了作戰能力。而反觀海漢一方,雖然四艘船都有中彈的狀況,但卻沒有一艘船因傷退出作戰,依然能夠繼續向對手發動炮火攻勢。雙方原本相差不大的火力輸出能力,卻在交戰中迅速地出現了比例變化。而荷蘭水手們在冒著猛烈炮火接近了對手的帆船之後才很絕望地發現,對方的水手船員竟然裝備了清一色的燧發槍,他們現在必須要承受火炮與火槍的雙重打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