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待價而沽(2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138 字 2020-06-06

寧崎繼續說道:「先前我已經參觀過了書院的初級班和中級班,也與學子們進行了交流,對於書院的教育方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這里我就不想再抽查各位對海漢教材的熟悉程度了,既然四書五經都能倒背如流,那不過幾十頁的新教材肯定也難不倒各位。我今天就想聽一聽,各位對目前的海漢有什么看法,好的壞的都可以說說。各位也不用擔心會因此吃罪,我們海漢是沒有文字獄這一說的,只要說的是事實,說得有道理,還有機會得到獎勵。」

寧崎的想法是要借著今天的機會了解一下民間知識分子,特別是這些尚未選擇為海漢效力的讀書人腦子里的真實想法。不過他也知道自己位高權重,下面的人未必敢當著自己的面說實話,所以特別強調了一下。

明代的文字獄可是一點都不比其他朝代弱,明太祖因為出身問題,對僧、賊、盜、寇這些字眼特別敏感,連通假字、同音字都不會放過。類似「則」同「賊」,「生」同「僧」,「道」同「盜」這樣的寫法,也會被其強行視為不敬。在明太祖在位期間光是因此而被判斬刑的府學訓導,就多達數人。而因為文字獄被處死的倒霉鬼,也不乏翰林編修、御史、知府等等朝廷高官。

而繼位的明成祖朱棣也完全繼承了朱元璋的文字獄暴政,在殺了方孝孺之後,還下令「藏方孝孺詩文者,罪至死」,因此而丟了性命的人也不乏其人。在其後的武宗、世宗,也多有類似的文字獄暴行,雖然到了明朝晚期因為天下大亂,皇帝也沒心思去琢磨這些有的沒的東西了,但民間文人的謹言慎行卻已經成了習慣,時刻都謹記著不能妄議朝政。

寧崎說完之後,堂下果然瞬間冷場,反應甚至遠遠比不上先前看過的兩個班。這些讀書人去過大城市見過大世面,同時也更懂得什么事能做什么話能說,長期養成的習慣讓他們根本就沒有對寧崎的的安慰產生信任感,自然也不會馬上對他所發起的話題做出回應。

范長逸見狀倒是有些著急,心知這位海漢高官是真的好說話,要是錯過這個時機,今後這幫窮酸書生可就未必還能有這么好的表現機會了,當下趕緊幫腔道:「寧首長可是海漢執委會中主管文教的大人物,爾等能面見寧首長,已是幾世修來的福分,還不好好珍惜!」

范長逸這番呵斥之後,才總算有膽大的人舉手。在寧崎點頭示意之後,那人站起身來深深一揖,然後開口說道:「學生潘默,斗膽提問幾句,若有不當之處,還望首長海涵。」

寧崎道:「你盡管暢所欲言,不必有什么顧忌。」

那潘默又作了一揖,這才沉聲說道:「學生是儋州木棠鎮人氏,崇禎五年在鄉試中舉。當時前往廣州赴考之費用,倒是海漢贊助了大半,學生一直甚為感激。」

寧崎點點應道:「我們海漢一直對文教相當重視,這三年一次的科舉,當然要讓本地考生們能以最好的狀態趕赴考場應試才行。」

潘默道:「學生便是此處不懂,既然海漢有網羅文人之意,又何必送我等讀書人前去赴考?須知在大明所取得的功名越高,為海漢效力的可能便越低了。寧首長可否解釋一下其中原由?」

寧崎應道:「回答你問題之前,我也想請你先回答我幾個問題。潘默,看你歲數應該也有二十好幾了,想必不止參加了一次秋闈吧?」

潘默應道:「學生十八歲便中了秀才,之後共參加三次秋闈,只是資質愚笨,第三次赴考才中了舉人。」

寧崎道:「那我問你,這三次考試,從儋州前往廣州赴考的人數有什么變化?」

潘默道:「天啟六年的鄉試,儋州約莫有百余人赴考。到崇禎二年,學生記得大概有七八十人。不過崇禎五年學生中舉這一次,儋州卻只有寥寥三十來人赴考。」

寧崎問道:「那你知道為什么明明交通條件在近幾年變得便利了,前往廣州赴考的讀書人卻一次比一次少嗎?」

潘默這次思考了片刻才作答道:「學生以為,或與海漢到來有關。海漢尚未到儋州之時,便高價雇佣文人前往三亞效力,引得不少落榜文人棄了學業投奔海漢。後來入主本地之後,便有更多的人選擇海漢而非大明作為效力對象。」

「你說的沒錯。」寧崎接過話頭道:「一邊是希望渺茫的獨木橋,另一邊是觸手可及的優厚待遇,我覺得大部分人會出於現實的考慮選擇後者。赴考的人逐年減少,這說明我們開出來的條件已經足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讓他們放棄從大明尋求出路。但我們就算開出再好的條件,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而我們也不打算勉強要求所有讀書人都得為我們效力。為願意繼續考科舉的讀書人提供一點小小的幫助,或許其中有人今後真的發達成了朝廷命官,這也是一段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