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開國慶典(十五)(1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081 字 2020-06-06

能夠讓海漢這么多高層人員在國慶日的當夜齊聚一堂召開會議,所商議的事情自然小不了,放在各個與會者面前桌上的一疊手抄資料的封面上,書寫著醒木的「絕密」二字。

白克思接著說道:「目前我們的工業化進程的確是遠遠領先於這個時代,但對我們這些人來說,現有發展速度還是太慢,離我們想要建設的工業社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在生產效率方面,我們現在所能利用的機械設備還受限於六七年前建成的裝機規模不大的水電站,以及原始的蒸汽動力。內燃機的制造技術我們倒是早就有了,但受限於燃料供應,沒辦法投入到實際的應用當中。不過這塊短板能限制我們發展的時間不會太長了,因為我們接下來要實施的這個項目,就是為了解決內燃機的燃料供應問題。邁出這一步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相信在座各位都明白。」

在原本的歷史上,要等到下個世紀末的1794年,英國人斯特里特才提出了空氣與燃料混合,從燃料燃燒中取得動力的概念。到1833年,英國人賴特提出直接利用燃燒壓力推動活塞做功的設計。之後又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內燃機方案,但直到1860年,法國人勒努瓦才模仿蒸汽機結構制造出第一台實用的煤氣內燃機,不過這玩意兒的熱效率僅為4%左右。1876年德國發明家奧托制造出了第一台四沖程內燃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可量產並實際應用的內燃機。

內燃機的發明對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提升意義遠遠超過蒸汽機,不過這種更為先進的動力設備對燃料的要求遠比蒸汽機高得多。雖然用煤氣也可以制造內燃機,但運輸和儲備都不夠便利的煤氣顯然並非最佳解決方案,來自後世的穿越者對此都很清楚。要將內燃機投入到實用化階段,就必須要先解決燃料問題——首先得開采石油,煉制出成品油,保障內燃機的燃料供應。

穿越者們雖然身具屠龍技,但在這個問題上卻受限於客觀環境。穿越頭幾年所控制的陸地區域內,並沒有已知可供開采的油田存在。南海海底倒是有很多儲量驚人的大油田,比如在安南南部頭頓港東南120公里處,就是後世越南境內探明儲量最大的白虎油田所在地。但穿越者們進棺材之前肯定沒辦法實現開采海底油田所需的生產技術和大型設備,所以就算知道海底有石油也只能望海興嘆。

不過一直對內燃機懷有執念的工業部對此倒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得益於無所不包的資料庫,穿越者們早早便已經確認了台灣島上有可供開采的地下油田存在。從那時候開始,工業部就已經下定決心,要將工業化開采油井的歷史從1859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小鎮,提前到兩個世紀之前的台灣島。

在原本的歷史中,清朝咸豐末年,台灣苗栗縣出磺坑這個地方的民眾就發現了當地有石油從地下自行涌出。當地人用人力挖了一個一丈多深的井,每天可以收獲地下涌出的原油七八十斤。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發明真正的內燃機,當地人也僅僅只是將其用來點燈照明而已。到光緒三年的時候,兩江總督沈葆楨巡視台灣,聽說這事之後便將油田收為官辦,並且聘請了美國技師來用機器開采,曾經將產油量提高到每天一千五百斤。光緒十三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礦油局,鑽井五口,最深達一百二十米,不過後來因為產量太低入不敷出,沒經營幾年就倒閉了。

而台灣島上在後世探明並開采的油氣田還不止這一處,在苗栗縣境內的錦水、鐵玷山,新竹的青草湖、崎頂等地,都有儲量可觀的油氣田,但其開采的技術難度不一,不如苗栗出磺坑的油田那么靠近地表就是了。出磺坑的這處油田直到穿越行動之前,據說都仍有穩定的產出,考慮到其地理位置算是距離三亞最近的產油地,且海漢控制當地的難度相對較小,由此成為工業部認定的首選開采目標。

海漢在前年十月才正式踏足台灣島,到去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對台灣島西海岸線的控制,而工業部也是從去年開始,才正式進行石油項目的籌備工作。

相關的籌備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鑽探設備的生產,鑽頭是穿越時帶過來的成品,只需生產鑽桿和鑽機就行。雖然海漢的鋼鐵產能還很有限,但從中擠出一部分來生產鑽桿倒也不難,而鑽機和游梁式抽油機就只能使用蒸汽動力了,這方面的生產技術已基本成熟,只需根據石油開采的需要做出一些調整就行。雖然生產效率肯定比不了後世的專業設備,但土法上馬,能用就行,首先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之後才會慢慢考慮升級裝備的事宜。

第二個部分是煉油設施的建設,開采出來的石油必須要經過提煉,才能得到內燃機所使用的成品油。雖然礙於這個時代生產力條件所限,沒辦法修建大型煉油廠,但以海漢現有的工業水平,修建管式爐、立式釜,采用釜式蒸餾土法煉油,倒也不算太難,只是加工能力有限,提煉出來的燃油品質也不可能達到後世那么高就是了。

雖然同是土法煉油,但工業部准備在石油項目中投入的資源不是後世那些私人作坊可比,也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進方案。例如設計效率更高的爐釜結構和加熱系統,修建催化塔並提高釜溫,配置分餾塔,用連續加料和快速出渣來提高生產效率等等。雖然這些技術改進會讓初期的投入大大增加,並且增加生產調試階段的工作量,但工業部認為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更快更早地迎來內燃機時代,就能讓海漢國以更大的優勢領跑於這個時代。

第三個部分就是生產人員的組織和培訓,這其中又分為鑽探和煉油兩個部分。鑽探這一塊所需的專業人員倒是已經有了一定的儲備,這幾年工業部組織的打井隊在海南島上打了不少自流井,就是變相在通過實戰練兵,對於基本的鑽探技術倒是已經掌握得比較熟練了。只是煉油還沒有相應的設施,純粹的紙上談兵很難培訓出熟練的產業工人,這只能有待於在台灣實施項目之後一邊生產一邊培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