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3章 長遠眼光(2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094 字 2020-06-06

金尚憲聽得倒吸一口冷氣,他的確沒想到海漢還有這樣的手段來打擊清國,雖然這肯定無法達到讓清國經濟崩潰的程度,但以傾銷的方式向清國輸入價格低廉的私鹽,肯定會對其統治的穩固性有一定的影響。

不過金尚憲對此說法的可行性仍然還是有一些不太確信:「清國那邊要是對私鹽查辦得緊些,豈不是就賣不掉了?」

錢天敦應道:「所以到時候找下家就找有權有勢的,免得被查。至於私鹽充作官鹽賣該怎么操作,大概就不用再教了吧!」

只要到時候能在清國找到有實力的合作對象,保證其利潤空間,自然就會有人攬下這門生意。時間一長,不但可以摧毀清國的鹽業,還有機會借助由此打開的渠道做更多的事情。不管是收集情報還是收買官員,在其國內制造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到時候都將會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對朝鮮而言,想要報復北邊的惡鄰,除了戰爭之外,這大概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在場的幾名朝鮮人都是高層人士,自然能夠很快理解這樣的手段能夠起到的作用。

至於冶煉和造船,那就恰恰相反了,連渣都不能讓清國摸到,而這兩項產業實力的提升,似乎對朝鮮也是利大於弊,所以就連金尚憲也沒有提出任何質疑。

到了晚飯時分,李倧自然是開口留客,請錢王二人留在景福宮吃飯。兩人倒也不推辭,心中都是想著盡可能趁熱打鐵敲定此事。

李倧便將在隔壁另一房間里旁聽的三個兒子都叫了出來,讓他們也參加到晚宴中。因為事前便就安排旁聽一事跟海漢一方打過招呼,因此錢王二人對此倒也沒覺得有什么詫異。

李倧的嫡長子,王世子李溰,在此之前的接風宴上便已經見過面了,而二兒子鳳林大君李淏和最小的兒子麟坪大君李濬則是第一次見到。

在席間錢天敦和王湯姆都留意到了一些細節,即金尚憲明顯更傾向於世子,而崔鳴吉則與年方十八的鳳林大君更為熱絡,這也讓他們意識到了金尚憲與崔鳴吉之爭恐怕還不止是在當下的合作計劃上,人家考慮的很可能已經是數年之後的朝堂局勢。

但關於李倧的這幾個兒子,他們在事前都沒有做太多的功課,當下肯定不便表現出傾向於誰,只能等回到駐地之後再發電報回南方咨詢此事。這種選擇眼下不見得有什么效果,但如果能早一點與朝鮮的下一任國王交好,今後處理兩國關系也能更容易一些。

在景福宮吃完晚飯,兩人便乘車返回駐地,然後命人在天井中架起天線,打開電台拍出了一份電報,除了報告目前的談判進展之外,順便也要求大本營提供李倧三個兒子的情報,以及選擇扶持對象的建議。

這份電報在經由舟山、澎湖兩次轉發之後,最終被送到了寧崎的案頭。寧崎看過之後也不敢怠慢,連夜調取了大數據庫的相關信息進行查詢,但結果卻不甚理想。寧崎不得不結合當下的狀況,自行撰寫了一份分析資料,用電文回復給身在朝鮮的同僚。

錢王二人看到回電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了,而內容也是讓他們覺得有些稍感意外。寧崎在電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建議,因為歷史所記載的情況與現在的實際狀況已經有了比較大的出入。

按照歷史記載,1612年出生的李溰在十三歲那年就被封作了王世子,但在在丙子胡亂之後便與其妻姜氏和兩個弟弟被擄到沈陽當人質去了,後來還隨清軍一起南下入關。直到1645年清軍拿下了北京城,攝政王多爾袞才將李溰釋放回國。

不過這位老兄回國之後並沒有順利接任國王,僅僅兩個月之後便突然病死,謚號昭顯。至於其真正死因則在歷史上眾說紛紜,但從其妻子被賜死,三個兒子被流放的狀況來看,這位昭顯世子很可能是被李倧下令處死。至於原因,一些史學家認為昭顯世子在長達八年的人質生涯中逐漸發生了心態轉變,在清廷的籠絡之下慢慢立場也傾向於支持清國。特別是親身參與了順治帝在北京天壇舉辦的登基儀式之後,認為需要重新定位朝鮮與清國的關系,而這是那個時空中心向大明的朝鮮統治階級所不能接受的。

李溰死後,老二李淏很快便也被釋放回到朝鮮,同年被清廷封為朝鮮世子,四年之後李倧過世,李淏便繼任成為了李氏朝鮮的第十七代君主,史稱孝宗。

但在這個時空當中,所謂的丙子胡亂延遲了半年多才發生,而且清軍並未像歷史記載那樣贏得戰爭勝利,而是到大同江就被海漢為首的聯軍擊潰,根本連漢城的邊都沒摸著就撤軍了。朝鮮作為戰勝方,自然也不會再有世子被擄走當人質這樣的狀況發生,更不會去沈陽與清人同吃同住數年之久。

在這個時空中,李溰、李淏,甚至是那個在歷史資料中被一筆帶過的老三李濬,其實都有成為繼任者的可能。當然了,這其中李溰的機會是最大的,畢竟他才是名正言順早就得到冊封的世子,而他的兩個弟弟只不過是候補選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