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6章 朝鮮市場(1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077 字 2020-06-06

作為這個時代的朝鮮國治下最為繁華的城市,漢城除了充當國家政治中心之外,同時也扮演著經濟貿易中心的角色。朝鮮國內的權貴,至少有一半都長住在漢城及附近地區。而在朝鮮與清國開戰之後,北方地區的社會上層人士大量南逃至漢城避難,讓這個比例又得到了新的提升。

大量有錢人涌入這個城市的直接影響便是帶來了明顯的通貨膨脹效應,除了普通的生活物資價格受到影響之外,連房產這種固定資產也是跟著水漲船高。一些平民索性高價將住所賣給外來的富人,自己則遷出漢城去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定居了。

比如王湯姆和錢天敦下榻的這處宅子,在戰前作價白銀四千兩都未必有人肯買,但當下主人如果肯萬兩白銀出手,那買家估計得在門口排出長隊。當然了,這宅子的主人既不差房產,也不差這點錢,把房子借出來純粹只是為了討國王的歡心和贏得海漢人的好感而已,並不會因為當下物價上漲就順勢把房子給賣掉。

不過近期在漢城里搶購房產的卻並不都是逃難至此的北方權貴,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外國的商人。這些人對房產的面積、地段、居住條件等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但出手十分闊綽,只要看中了就不會太在意價錢高低,因此才會迅速拉升了漢城的房價。

這其中自然是以大明江浙地區和海漢的商人為主,特別是提前收到風聲的海漢大商家,幾乎都設法在城內購置了房產,作為接下來開設商棧之用。

其實在此之前朝鮮市面上就已經有來自海漢的商品出售,不過大多是由明商轉賣而來,而且只有一些價格昂貴的高級貨,普通人很難消費得起。而今後海漢商人直接進入朝鮮市場經營,便會有大量工業品逐步進入到朝鮮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漢城也會成為海漢商品在朝鮮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漢城南邊的崇禮門,是距離漢江最近的一處城門,因為更方便從漢江上運輸貨物和人員,這附近區域也就成為了外來商家最喜歡落腳的一處地方。崇禮門內臨街的一處商鋪,原本是一家布行,不過前段時間被據說來自海漢的大商家給盤了下來,經過一個多月的閉門整修之後,近日終於要重新開張營業了。

這間商鋪改頭換面之後不再經營布匹生意,而是在正門掛出了題有「海漢銀行」字樣的碩大牌匾。對於絕大多數朝鮮人來說,其實都還不太明白這個招牌意味著什么。只有少數曾經去過海外的商人和博聞廣識的權貴,才知道這個機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商鋪,而是從事金融服務的錢庄銀號。與普通的金融機構有所不同的是,這家「海漢銀行」是由海漢官方運營,據說資本極其雄厚,遠非民間類似機構可比。

海漢銀行的資金到底有多么雄厚,從其一舉砸下兩萬兩白銀買下這個布行商鋪的大手筆就可見一斑了。這個價格已經遠遠超出了商鋪的市場行情,在外人看來甚至有冤大頭之嫌,但海漢這邊出價的時候考慮的可不僅僅是單純的價格問題而已。

海漢銀行在海外建立分號是一項頗為復雜的工程,光是這落腳的地方就極為考究,對商鋪的位置、面積、結構,甚至是建房所用的材料,都有相應的考核標准,在很多地方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鋪面,海漢銀行甚至會買下一塊地皮來自行修建。

在海漢銀行看來,尋得一處合適的鋪面殊為不易,多花點錢省下寶貴的時間,便是一樁劃算的買賣。至於在前期投入的這些資金,相較於長期收益來說並不算是什么大數目,何況這漢城分號是位於整個朝鮮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城市,潛在客戶數量相當可觀。

雖然之前的戰事幾乎掏干了朝鮮的國庫,但民間的財富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從開戰地帶南逃的權貴帶到漢城的大量錢財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處於閑散資金狀態,而海漢銀行在漢城的分號開業之後,便可以設法吸納這些資金為己所用——海漢與朝鮮商議中的產業合作計劃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推動實施,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要朝鮮本國的民間閑散資金,對海漢來說也能減輕不少負擔。

由於銀行業務的特殊性,這個機構的員工必須要經過專業培訓和一段時期的實習之後才能上崗工作,所以漢城分號從上至下基本上都是來自海漢國內,只在開業前才從本地牙行雇佣了幾個機靈伙計在門口發放印制好的傳單攬客。

當然了,真正的大客戶肯定不會臨時才從街上攬回來,前期還在為分號選址的時候,被定為漢城分號負責人的梅百計就已經在四處走訪本地權貴,發展長期客戶了。

梅百計來自儋州一個漢人地主家庭,1630年海漢借剿匪之名進軍瓊北,順利拿下了儋州城,當時梅家很明智地選擇了迅速投靠新主子,並且將少年梅百計送到了三亞留學。而梅百計進行了一段時期的學習之後,就慢慢表現出了在金融方面的天賦,然後便被選中送去財政部的專門機構接受定向培訓。

梅百計當初在儋州的時候就頗有神童之譽,不過當他進了財政部的培訓班之後,才發現天下的聰明人實在太多了,有些小孩年紀比他還小但卻更加精於術數,他在里邊也只算是中上之資,並不是像在儋州鄉間那樣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他很快收起了驕傲之心,老老實實地學習海漢人傳授的學識。

梅百計在接受了兩年的培訓之後便被分配到海漢銀行工作,只當了兩年多櫃員就被蔡金梅看中,越級提拔起來做了私人秘書。或許是眼緣,或許是兩人名字里都有一個梅字,總之蔡金梅為培養這個年輕人也是傾注了不少心思。之後這幾年梅百計跟著蔡金梅東奔西走,倒是經歷過好幾處銀行海外分號從立項到實施再到營業的全過程,著實學到了不少真本領。

海漢銀行籌建朝鮮辦事處的時候,蔡金梅便向施耐德推薦了梅百計出任負責人,而且成功獲得了施耐德的認可。於是年僅二十五歲的梅百計便被派到朝鮮,負責在漢城籌建海漢銀行的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