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7章 國家實力(2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096 字 2020-06-06

海漢的貿易和金融兩套體系,都是由施耐德這個專家主持搭建起來的,其運作原理的確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石迪文能向李溰進行說明的部分,也只是其皮毛而已。當然這種說明能讓李溰理解多少,其實石迪文也不抱太大的希望,畢竟他也知道這位朝鮮世子對於貿易方面的事務所知不多,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多半也只是因為看到這里的繁華而感到好奇罷了。

果不其然,李溰提問的目的,其實還是想聽聽看這里面的門道是否有可以效仿之處,如果朝鮮也能有幾個類似這樣的貿易港,似乎也可以像海漢這樣通過國際貿易來賺大錢。當然了,李溰多少會有一些「我上我也行」的心態,但他並不明白石迪文所說的「貿易環境」不是那么容易能模仿或者照搬的。

李溰道:「貴國的銀行已經在漢城開設了分號,在下也做過些許了解,似乎對做生意的商人的確比較方便。那石大人覺得,是否有可能按照舟山的模式,在我國也開發一個類似這樣的貿易港呢?」

石迪文道:「模式可以照搬,但是否能夠發展起來,那還是要看貴國的市場如何。打個比方說,如果商人到了貴國發現無人買貨又無貨可買,那很快就會選擇離開。」

李溰聽到這樣的回答不禁微微有點失望,他回想一下朝鮮能夠向外出口的商品,似乎比起自己在交易中心所見的那些五花八門的商品的確有著極大的差距。說起來似乎也只有一些農產品能往外賣,但看定海港這里的交易狀況,糧食作物並非市面上的主要交易內容。

的確初級農產品在定海港的受重視程度很有限,因為江浙地區的大糧商與海漢之間的交易大多在私下會晤中就完成了,有穩定的供貨渠道和結算方式,無需在市面上進行公開交易。如果朝鮮的貿易港只能以出售初級農產品為主,那自然很難將客商從外國吸引過去。

至於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比如榨油、制糖、釀酒等等,朝鮮所掌握的加工技術也毫無競爭力可言。如今海漢的這些深加工農產品依靠成本優勢,已經開始對大明的民間作坊形成了明顯的沖擊,江浙地區倒閉的油坊酒坊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等朝鮮的市場逐步放開之後,這樣的沖擊也會在朝鮮再次上演,到時候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恐怕會比大明這邊還要顯著。

當然了,如果有海漢的幫助,朝鮮想走這種貿易路線來發家致富也不是不可能,在當地開發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讓其充當某些特定商品或者某個特定環節的加工地,走特色加工業的路子,也還是可以融入到海漢的貿易體系中來。

不過這種長遠的打算,石迪文當下也不准備對李溰說得太多,畢竟目前他還只是王位繼承人,而非王位擁有者,國事大政的決策還不能指望李溰從中出多少力。而且商業層面的這種意識灌輸,石迪文知道等李溰到了三亞,那邊會有人比自己做得更好——歷年來被施耐德洗腦的各國高層加起來估計能有一個排了,像李溰這種初出茅廬的雛鳥肯定也會被其拿下。

雖然石迪文自己就是海漢軍方的高級將領,但他更希望李溰能在舟山感受到海漢國力的強大之處不僅僅表現在軍事領域,在基建、商貿、金融、航運等諸多領域也具備了別國拍馬難及的巨大優勢。他認為只有在充分體會到海漢在各個領域的強大之後,李溰才會真正從思想上接受海漢制度的先進性,這樣當他抵達三亞開始真正的留學生涯時,對於各種意識形態的灌輸就不會再有太多的抵觸情緒。

對於朝鮮派出的這個留學人選,勝利堡已經由寧崎牽頭作了專項調研,將大數據庫里有關朝鮮世子的資料都讀了個遍。既然這位世子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曾因為在清國當人質當太久而連基本立場都變了,那么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到海漢留學之後會變成一個忠實的海漢擁躉。只要做好相應的安排,或許兩年之後歸國的李溰就將會變成海漢未來在朝鮮的最大助力。

李溰的感受其實還比較模糊,他的確能從這兩天的參觀和交談當中感覺到海漢國力的強大,但這種強大究竟是從何而來,他目前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也並沒有將此與海漢的國家制度聯系起來。

但毫無疑問,海漢在這些領域的成功之處,已經讓李溰有了效仿的想法。雖然按照石迪文的說法,朝鮮想要效仿並不容易,但李溰認為既然福建許氏、安南國這些與海漢關系密切的盟友都能在軍事和貿易方面融入到海漢的體系當中,那么朝鮮應當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自身的實力。

至於該如何去做,李溰認為如果在舟山找不到答案,那想必最終的目的地三亞應該不會讓自己失望,而這也正是自己千里迢迢前往當地留學的主要原因。

飯後回到住處,李溰趁著頭腦清醒,便讓人准備文房四寶,將自己抵達舟山之後的所見所聞所想全都記錄下來。他認為這些見聞送回景福宮之後,或許會讓自己的父王在對處理與海漢的外交關系時能有更多的資料供其參考。

寫到一半李溰覺得有些東西自己似乎還是不太清楚,又讓人去把金尚久給召來。金尚久連續第二天睡到半夜被人叫醒去見李溰,心里也有些莫名其妙,心想今天世子在晚宴上又沒有喝酒,總不可能又突然失憶了吧。

不滿歸不滿,金尚久身為臣子可不敢有絲毫的抱怨,當下趕緊去見李溰。但他也著實沒想到李溰半夜召見他的目的只是為了要弄清本地這些跨國貿易的一些細節問題,哭笑不得之余,也有點被李溰的這種鑽研勁頭所感動。

金尚久在舟山已經待了大半年,對於這邊的情況自然也更為了解,不過他是禮部官員出身,其實也不擅長商貿事務,能夠向李溰進行說明的程度也還是很有限。

對於海漢制定的貿易制度和一手打造的貿易體系,金尚久的看法比較保守,他認為朝鮮學習這套東西並不見得都是好處。因為他在這里待的時間長了,也很清楚地看到海漢人是如何收買拉攏大明官員,讓其為己所用。如果這套貿易制度引入朝鮮,那本國官員的節操也不見得能比大明官員高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