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要勤哪個王呢?(加更,求訂閱)(2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1417 字 2020-07-29

抵達登州的克難新軍,又經過了一輪改編了!

朱慈烺雖然不懂多少軍事,但是也曉得排隊槍斃的近代歐式軍隊什么的。之前在大沽口,他就把克難新軍中師的前鋒協往這方面調教,實戰的效果居然是不錯的!

裝上套筒槍刺的火銃兵在對抗滿洲騎兵沖擊的時候,效果一點不比長槍兵差——在崇禎時期的明軍之中,長槍兵的比例其實也不高,而且長槍的質量又普遍較差,往往很容易折斷。

而刺刀火銃可以將肉搏兵器和投射兵器完全結合起來,等於全是「短矛兵」,也全是「火槍兵」。在交戰過程中不需要更換武器,也不需要調整陣型。

只需要服從指揮進行列隊、行軍、射擊和突擊!

訓練和指揮的難度,比之過去傳統的打法,其實是大大降低了。

最低的要求,就如大沽口戰役中郝搖旗麾下的火銃兵那樣,列好隊,把敵人放近了後,打一陣齊射,再集團沖鋒即可。

雖然不見得每次都能取得理想的戰績(大沽口那樣的戰績是存著偶然性的),但是交換比總不會太差。

所以朱慈烺抵達登州之後,就開始以中師前鋒營為模板,訓練更多的火銃協了。

根據他的設想,以後克難新軍陸軍之中,就應該以火銃兵為主力,以騎兵、炮兵為協同,再輔以工兵和輜重兵,形成一個准近代模式的陸軍。

當然了,想法是很好的,不過現實也是很無奈的......首先是朱大太子的「近代陸軍」沒有足夠的火銃,所以大部分的「火銃兵」還只能扛著長槍作為替代品。

其次是炮兵遲遲沒有辦法建立,因為沒有可用的野戰炮,也沒有合格的炮手——朱慈烺從北京帶出來的炮手和湯若望的那些弟子,並不是合格的野戰炮兵。

最後,朱慈烺也沒有合格的新式軍官可用。無論是吳三輔、吳國勇、李若璉,還是流寇出身的郝搖旗和鳳三,都不懂什么是「近代陸軍」,朱慈烺自己也不懂。

所以他們現在就只能訓練部隊排橫隊、縱隊、聽從命令假裝開火、假裝用上了刺刀的火銃打肉搏等簡單的戰術。

除了以上這些,就是大量的體力訓練和紀律整頓了!

一日兩操是少不了的,時不時還要進行夜間訓練。打軍棍、關禁閉的處分天天都有,軍棍是公開執行的,保管打到哭爹喊娘!

而朱慈烺每天都要在軍營里面轉上幾個時辰,還會觀看紀律執行。

今天也不例外,吳襄、曹友義、吳三輔,還有畢酒城都會簇擁在他身後。

一片哭爹喊娘聲中,吳襄輕輕道:「千歲爺,是不是太嚴厲了?欲速則不達......」

朱慈烺頭也不回的冷冷道:「不是本宮急於求成,而是韃子逼得太緊啊......你以為他們會安於北方半壁江山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天下的財賦都在東南!單靠北直隸、山西這點地盤,是養不起一個大清國的!」

他頓了頓,又對吳三輔道:「等會吩咐挨揍兵丁的上官,一定要好生照看他們,要親自替他們上葯!」

吳三輔靜靜點頭。

朱慈烺冷著臉轉身離開,突然又轉頭吩咐:「今天在左師前鋒協二營吃午飯,午飯後就發餉!」

軍棍要打,伙食也得搞好了,軍餉更不能克扣——要不然這軍棍就把人心打散了,隊伍也不會有凝聚力。

訓練、裝備和指揮水平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飛躍的,火銃、大炮得花時間采購,能夠提升訓練水平的洋將也得花時間去請。

現在能夠迅速提升的,也只有軍隊的士氣、紀律和凝聚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