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南京的勛貴,一定要堅強!(1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1534 字 2020-07-29

因為靖難之役的緣故,明朝的勛貴集團就分了南北兩派。北派的核心是靖難功臣,在朱棣遷都北京後主要集中在北京。南派的核心當然就是殘存的建文舊臣,在朱棣北遷後留在南京,這群人以魏國公徐家為首,守著東南的地盤過自己的小日子,二百多年來倒也安分。

當然了,所謂的勛貴集團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團體,可不僅僅是一群擁有爵位的貴族。

在明朝封爵是比較困難的,異姓基本不可能封王,就算封了也是追封。爵位就是國公、侯、伯三等,三等之內還有世襲和流襲之分——世襲就是世襲罔替,流襲則要降等而襲。前者是封給功臣的,後者是封給親貴的。

不過封爵困難並不等於朱元璋虧待功臣,後世往往有這樣的印象,以為朱元璋太小家子氣,虧待功臣,殺戮功臣,還有炮打功臣樓之類的傳說。

而這樣的印象和實際情況是相反的!實際上,明朝很可能是中國歷代對功臣最為優厚的王朝。而明朝對功臣的優待並不體現在少數高級功臣身比如開國六公二十八侯身上,而是體現在對廣大的中低級功臣的優待上。

朱元璋的軍隊好幾十萬人呢!六公二十八侯加一塊兒才三十四人。誰也不能以三十四家的遭遇去否定朱元璋對幾萬乃至十幾萬有功將士的優待吧?

而朱元璋優待有功將士的方法,其實就是軍戶制!

軍戶制是優待嗎?軍戶制不是變相的農奴制嗎?其實軍戶制既是優待,也是變相的農奴制!

因為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功將士不是最底層的農奴軍戶,而是衛所軍官!

明朝有三百多個衛啊!得有多少指揮、同知、僉事、鎮撫、千戶、百戶、總旗、小旗?這些衛所官職都是代代世襲的!

也就是說,大部分跟隨朱元璋開國的有功將士的子孫,到了明末仍然有個衛所官可以當,至少在眾多子孫之中,有一部分還可以當官。

能夠朱元璋的軍戶制相比的,大約也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了。

和清朝的八旗一樣,明朝的衛所軍官在傳承了二百多年後,也趨於腐朽,不僅失去了戰斗力,而且還瓜分了衛所土地。

而在失去戰斗力的同時,軍戶子弟的書倒讀得不錯,在明朝的科場上頗為得意,軍籍進士的數量平均下來可以達到進士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他們在官場上的勢力也很大。

比如現在正商量要怎么對付朱慈烺的史可法和馬士英就都是軍籍出身。

所以朱慈烺在登萊整頓衛所的行動,就相當於在清朝廢除鐵桿庄稼了!這事兒可是犯著南方勛貴和世襲武官的底線了!

「當然不能讓他們置身事外了!」馬士英皺著眉頭道:「留都的勛貴本不會過多摻和朝廷的事情,但是太子既然要動衛所,他們就不會視而不見。東南一百多個衛,不就是他們的盤中之餐嗎?太子爺是要刨他們的根啊!沒有了這些衛,他們還怎么當勛貴?得讓他們出人出力,還得讓他們聯名給朝廷上奏!」

衛所軍民合一,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也是勛貴們的根本!一旦失去了衛所,留都勛貴就會變成無根飄萍,任由朱慈烺拿捏了。

「他們會站在咱們一邊嗎?」史可法扭頭看著朱國弼問。

朱國弼本人並不是留都勛貴,但他已經參與了勤王,還帶來了少量的軍隊(運糧軍的精銳),又把本來應該運往登州的二十萬兩銀子以勤王軍費的名義呑了,所以下不了賊船了。

「史部堂,本爵走一堂留都吧!」撫寧侯提督漕運朱國弼道,「我親自去說,他們一定會和咱們一塊兒干的,至少能上一道聯名的奏章請太子歸政皇上。」

史可法問:「忻城伯也會和咱們一塊兒?」」

現在管理南京守備事忻城伯趙之龍同樣也不是留都勛貴。他們都是北京勛貴,現在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家產和所控制的人口、土地,成了沒有根基的勛貴......自己的根沒了,當然就得抱緊朱慈烺的大腿了。而挖東南勛貴的根,對他們而言也是有利無害的。因為在挖別人根的過程中,自己肯定能撈不少啊!要不然以後怎么活?乞食與東南勛貴士大夫嗎?

所以史可法有點擔心朱國弼和趙之龍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