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三年平遼,五年定北(1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1360 字 2020-07-29

史可法聞言一笑,捋著胡須,「本官看來,三年可以平遼,五年可以定北!」

五年定北?

這怎么聽得那么耳熟?黃得功一愣,才想起來這不是袁崇煥吹過的牛嗎?他同情地看著史可法,心說:太子殿下可是英明之主,五年定北的大話可不能瞎說的!

另外,三年平遼是什么意思?是五年定北之後,再加三年平遼?

史可法看了黃得功一眼,胸有成竹:「本官已經有一個三年平遼,五年定北的腹案,這次就說給諸位聽了,諸位也幫著參謀一下。」

他這個總督七省軍門雖然是空頭的,但是這些日子還是盡心盡責的在琢磨北伐平清的大業。而且他身邊還有一群熟讀兵法的幕僚,幫著他一起瞎琢磨。還真琢磨出一個看著挺不錯的北伐之策!

史大總督露出幾分得意的笑容,笑道:「本官這些日子翻看史冊,發現自古由南平北難,由北定南易。」

這事兒還用看史冊?

在場的大軍閥們都有點失望——南平北成功的就是本朝太祖朱元璋一個!別人都失敗了......

史可法道:「而北平南者,又能分為起於西北者,起於中州者,起於東北者,起於漠北漠南者。其中起於西北者有秦滅楚,隋滅陳,唐滅梁三者,漢朝也是先取關中,而有天下的。起於中州者而有天下的則是西晉、趙宋。起於東北而平天下的沒有,但是定中原者則有金朝和如今的東虜,另有契丹也一度入主中原。而起於漠北漠南者則是蒙元。

由此不難發現,在五代之前,多是以西北關中為基而有天下。而五代之後,有中州方有同天下。北宋傾覆之後,東北、漠北、江南三者都可以成為取天下的根本之地。中州和西北反而不再是帝王之鄉了!

如今東虜占有東北遼地和漠北漠南草原,三處帝王之鄉有其二。而我朝只有江南一處,因此處於下風。

而要扭轉不利,那就應該先平遼,後定北......咱們應該跨海征遼!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取金州、復州;一路從海上直搗山海雄關!等全遼平定後,再揮軍入關,直取燕雲!」

啊!這是軍事統計學啊!

史可法這個進士看來還是有真才實學的!

大家都會說北平南易,南定北難。但是有誰真的仔細分析過這個問題?史可法這一分析,情況就很明了。現在北平南的關鍵已經不是關中和中原了......而是漠北漠南和遼地這兩塊。

在宋朝以後由遼地出兵,歷史上有三次入主中原,其中一次沒站穩。

而從漠北漠南出兵,一統天下則是一次。

起於江南而有天下也是一次。

咱大明已經有了江南,那就先取東北,然後由山海關打進來,同時再從東南起兵北伐,南北夾擊,這應該很容易吧?

而且明軍還可以利用制海權優勢,直接打山海關......山海關距離盛京有七百里,距離北京也是七百里。所以清軍無論從北京還是從盛京出兵,都必須拖著七百里的後勤線!

只要實際指揮過大軍作戰,就會知道七百里陸上後勤線的消耗有多大了!

如果用馬車運輸,七百里的糧食送達率(要留下回程的馬料),差不多就在三成左右。

也就是運出一萬石,運到前線將士手里的糧食最多只有三千石......這還是沒有遭到敵方任何攔截,而且運輸人員足夠負責的情況下,能夠達到的理想數據。

而明軍那邊,則可以利用水運達到一個很高的送達率——只要不翻船,送達率完全可以達到九成幾!

光是比送達率,明軍就能立於不敗......以克難新軍模范師的戰斗力,不說打敗同樣數量的清軍,打個平手然後坐下來對峙總沒問題吧?

要知道模范軍中可沒多少馬,而清軍的八旗兵隨隨便便都是一人雙馬!

所以兩軍一旦在山海關一帶對峙,清軍的後勤壓力足夠讓多爾袞吐血......

這下黃得功算是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