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緊急事件(1 / 2)

猛卒 高月 1384 字 2020-07-27

從先秦時代開始,關中的食鹽來源都來自奉先縣的東鹵池,經過了一千多年大規模的開采煮鹽,東鹵池的鹽業資源已漸漸枯竭。

現在的產量只有隋末唐初時的十分之一,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內,關中一般使用來自東方的海鹽,東鹵池基本上停產了,由於現在的產鹽量還是略有不足,郭宋便決定,再用東鹵池來救救急。

陪同郭宋來東鹵池視察的,是主管戶部的右司馬張謙逸、戶部司郎中李延貴以及鹽鐵署令謝懷恩,還有奉先縣的縣令和縣丞等等一班官員。

東鹵池占地數千畝,波光粼粼,岸邊蘆葦叢生,水鳥眾多,郭宋有些奇怪問道:「既然叫做鹵池,那應該是鹽水湖才對,怎么還水生植物和鳥類?」

奉先縣縣令趙鈞躬身道:「啟稟殿下,東鹵池的鹽水已經被多次煮過,現在含鹽量已經不高,可以生存一些植物和水鳥了。」

郭宋眉頭一皺,「既然如此,那東鹵池不就廢了嗎?還有什么利用價值?」

旁邊鹽鐵署令謝懷恩道:「殿下有所不知,東鹵池的水早就淡了,現在產鹽主要是井鹽,打一口井下去,會遇到鹽層,然後灌入池水,等井水變成鹽度很高的鹵水後,再抽出來煮鹽。」

「那這樣的話,一斗鹽的本錢是多少?」

「不多,一斗鹽的本錢最多二十文。」

「有那么低嗎?」郭宋有些不信。

旁邊李延貴解釋道:「殿下,開采鹽的本錢確實不高,關鍵是運費,像我們從西海鹽湖開采食鹽,每斗的本錢不過幾文錢,但運到長安,本錢就增加到三十文了,鹽州的鹽也是運費貴,運到長安每斗本錢是二十文,奉先這邊運費低,但開采稍微麻煩,還要打井、煮鹽,只是運輸上便宜,但由於開采煮鹽稍貴,最後本錢和鹽州一樣,每斗二十文左右。」

「這樣說起來,蒲州鹽的本錢應該是最低的。」

張謙逸點點頭,「殿下說得很對,蒲州運到長安,最後每斗鹽的本錢在十五文左右,所以大家才對開采蒲州鹽池那么積極,畢竟有利可圖,每斗鹽我們能賺十五文錢。」

目前每斗鹽的賣價是一百三十文,其中一百文是軍俸,雷打不動,那么參事堂要想賺錢,就只能在三十文錢中做文章,開發奉先縣的東鹵池比較麻煩,成本稍高,而蒲州鹽池的成本低,利潤大,所以參事堂更傾向於開采蒲州的食鹽。

眾人來到一口鹽井前,井很大,里面灌滿了湖水,謝懷恩介紹道:「鹽井灌滿水後要等半年到一年,鹽的濃度飽和後才開始取水煮鹽,目前我們都是在取一年前的井水制鹽。」

「這邊有多少口鹽井?每天產量多少?」郭宋連續問道。

「回稟殿下,老井大約有六百口,我們又新打了七百余口井,現在開采的都是老井,每天產鹽一千石左右,等到老井采完,新井差不多也好了,然後開始采新井,老井中注水,周而復始,這樣產量可以維持在每天一千到一千兩百石左右。」

郭宋心中迅速盤算一下,朝廷在奉先這邊鹽井每年可以獲利四萬貫左右,而蒲州產量是這邊三倍,再加上鹽州的鹽,參事堂每年能獲利二十萬貫,當然軍費不用考慮了,再加上葡萄酒專買,土地租金收入,稅收等等,官府一年的獲利在百萬貫以上。

還有糧食收入,這也是很大一塊收入,最後林林總總算下來,官府一年大概有一百五十萬貫的收入。

這其實不算多,只能說勉強維持官府的運轉,究其根源,還是人口基數比較少,可就算現在打下河北也沒有什么用,河北實在太羸弱,不休養生息十幾年,休想恢復過來,遠水不解近渴,唯一的辦法就是開源節流,大家要學會節約過日子,作為利稅大頭之一的鹽業開采,也要想辦法降低成本。

然後才是開源,發展生產力,使物資充足,財富增加,官府的收入相應也會增加。

想到這,郭宋問道:「這里制鹽耗費最大的是哪一項?」

「應該是煮鹽耗費最大!」

「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