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一章 驗證(1 / 2)

美女贏家 靈宇 2624 字 2020-07-30

</br>《楊景行第二交響曲》第二樂章以長笛的小段獨奏開始,據說紐愛的長笛手在音色上做了反復研究,最後確定使用玫瑰金笛頭搭配白金笛身,雖然出來的音色並沒明顯比浦海愛樂的純銀長笛優勝多少,但演奏家還是通過旋律細節踴躍地表現出了自己的熱忱。

清婉的長笛帶引著三角鐵小提琴和其他木管,讓大家一起組成了一副好像挺漂亮但也明顯小家子氣的畫面,然後又都自覺地隨著大提琴組洪鍾般的齊奏開嗓而變成背景。接下來六個小節的大提琴樂句顯得格外寬長而沉穩,浦海演後曾被評價為「浩瀚的波瀾不驚」 ,不過今天紐愛的演繹似乎起了許多小浪花。

交響曲當然不能老是波瀾不驚,充分的寬廣穩重後,銅管帶著小提琴組開始展現出一些活躍,進而歡快,進而鮮明,進而絢爛甚至艷麗。

《楊景行第一交響曲》中那些過於賣弄的調調曾經被法國一個挺有影響力的樂評人不客氣地實事求是過,大致意思是鮮嫩的牛排上稍微點綴幾片輕薄的松露當然不錯,可是這位作曲家做的菜卻是一盤子又黑又厚的松露塊,而對稍有位的美食家而言干嚼松露都絕不會是味覺享受。這位樂評人甚至擔心楊景行會朝那些新世紀音樂家的路徑偏移,悲觀地預計或者警告楊景行將來能賺很多錢但不會在更艱難而光榮的道路上制造出更多更進一步的行業驚喜了。

從第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前幾十個小節來看,楊景行真是完全沒點進步,甚至可以說更墮落了。在這三四分鍾時間里,台上除了十六位民樂演奏家始終穩重端坐外其他樂手幾乎都先後動手獻藝了,人手越來越多後演繹出的樂曲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尤其是小提琴組主角地位後,音樂色彩更迅而強烈地濃郁起來,各個音樂要素都顯得那么濃墨重彩,讓各聲部齊心協力地表現出對「交曲樂」這一音樂體裁的深入貫徹實施。

《楊景行第二交響曲》終於在第二樂章全面地「交響」起來了,樂曲越來越明目張膽甚至露骨地表現作曲家對音樂體裁的喜愛,恨不得調動所有要素去表現交響曲的全部優點。樂曲也毫不掩飾作曲家對音樂史上傑出作曲家的致敬或者模仿,就那么堂而皇之地賣弄著自己的「綜合歸納」能力。

對於大部分普通食客而言,即便送上桌的頭菜是一盤光松露,他們大概都不敢立刻跳起來指責廚師的水准,沒准還會被餐廳的慷慨誠意感動呢,何況這松露雕刻點綴得挺精美。

台上弦樂被管樂承托著一次又一次地變奏上行,讓聽眾一次又一次被驚喜並重新建立起更高期待。一眼看上去,聽眾席似乎又對舞台建立起信任了,聽眾們普遍地專注著凝視著,畢竟現在的樂曲是最能讓他們感到熟悉親切的。

音樂「交響著」漸入佳境,不斷地為聽眾確定和重現這門藝術的輝煌和偉大,眼看接下來的作總結並升華的**就要呼之欲出,有些聽眾表現出的不光是對音樂的喜愛關注,甚至還有緊張關心。

一連串的情感上升之後,樂曲卻並沒迎來本該有的升華,已經濃郁到有點膩的「交響曲」用一種越常理的形式戛然而止。不同於浦海愛樂的無縫連接,紐愛在這里進行了一點休止後才讓揚琴和三弦亮嗓。

幾十個樂手通力表現出的 「交響味」幾乎還沒完全散去,而揚琴和三弦一開始的音符又是那么單薄,幾乎都要淹沒在「交響」的余音之中,好在台上的民樂演奏家們在氣勢上並沒顯得落下風。

可能是前菜已經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或者實力,或者是指揮家在樂章間的那回眸一眼具有威懾力,對作曲家又一次的「戲弄」,聽眾席不光沒有騷動,甚至連反應都沒有,沒人出明顯的聲音,肢體動作也很少,似乎台上的樂曲進行得理所當然都在預料之中,大家繼續專注著。

隨著揚琴和三弦開始互動並在彼此的支持中都逐漸豐滿起來,似乎有西方聽眾已經能領會到東方樂器的感**彩了,在音樂色彩還不是十分明朗的時候就擺出了微微笑意。這少部分人的預判沒有錯,隨著其他聲部開始承托或者爭鳴,揚琴和三弦的藝術聯系越來越緊密,彼此的音樂色彩也越來越明確,是毫無爭議的歡快,但也不同於歡慶,沒有歡慶那么大手筆,但又多比籠統的歡慶更細致清晰。

在彼此的歡愉和快樂的微妙對比之外,揚琴和三弦更統一地帶領這其他聲部逐漸達成情感色彩的統一,樂曲這又「交響」起來了,過程顯得效率而順利,至於作曲家是技術取巧了還是搞了什么創造性勞動,也不是演聽眾需要承擔判斷的工作。

總體看上去,對於第二樂章兩組民樂的合作形式,林肯藝術中心的聽眾基本上是接受了,觀眾席上很安分,許多人的神情還受音樂色彩感染顯得安心放松甚至開心,證明了紐約對化的接受包容能力。

樂曲越來越歡愉,作曲家這一次似乎准備遵照更多人的習慣了,在足夠的歡愉之後要准備回歸安靜平和。揚琴和三弦互相安撫著放松,感覺是把歡笑逐漸變成微笑,音樂走勢非常明顯,聽眾們的面部表情也寫滿了預判自信。

在音樂幾乎就要進入祥和之態的時候,突然晴天霹靂一般,琵琶組用一種近乎泄的方式從天而降,雖然是重復著三弦和揚琴的動機主題,卻是完全不同的色彩表現,顯得那么果斷堅決,就像是神龍見不見尾地瞬間出現在一片祥和的天空中並灑下霹靂色彩,可轉瞬即逝的兩個小節後又猛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觀眾席又有普遍反應了,不過不同於第一樂章聽見罕見樂器後的那種多少會顯得做作的新奇驚嘆騷動,聽眾們這一次的反應要細微短暫得多但也真實得多,這次更像是人下意識的本能反應,不是聽高興了就給面子或者不高興了就喝倒彩,這次就是被突不其然地小驚了一下之後又本能地盡快控制住自己,大家表情多於動作,聲音幾乎沒有,並且大多能在琵琶消失前穩定下來。

忘情揮舞指揮棒的耶羅米爾肯定不知道聽眾有反應,甚至樂手們好像也沒留意,他們比聽眾更專注於音樂或者飯碗。

接下來,西方弦樂開始擔當重任帶著樂曲朝悲傷過度。大家普遍認為音樂更善於表達悲傷,生活中總是嬉皮笑臉的青年作曲家在藝術創作上也沒露怯,成功地讓音樂廳進入了另一種聽覺視覺氛圍。

西方管弦極盡能事地撕心裂肺悲痛欲絕到讓人覺得無以復加的程度之後,聽眾席上是一片沉重,似乎男女老少亞非美拉們都有同樣的共鳴。而當由小提琴襯托著的琵琶跟有木管小號呼應的揚琴開始凄婉的對唱後,似乎大部分聽眾也能感受到那種專家所點評的不一樣的哀毀黯然忍淚吞聲,尤其是華人同胞,沉重之外好些人更憂心忡忡了。

不過接下來二胡和三弦共同表現的安定從容就很快地安撫了聽眾,接著還有西樂的那種寧靜包容,雙管齊下收效顯著,聽眾席越來越安分了,似乎沒有人再對台上音色和旋律有新奇感,大家好像已經適應了作曲家的各種路數。

第二樂章第四部分表現的是庄嚴,樂曲現實用西樂交響表達那種肅穆和輝煌,然而再用二胡和琵琶當主角去隱含的體現庄敬威嚴,似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聽眾席上連換坐姿的動作都不多了。

當第二樂章以定音鼓具有威懾力的強奏結束,厚重的余音之中,耶羅米爾沒回頭了,稍作兩秒鍾休息就用緩慢穩重的動作翻樂譜。樂手們也充分准備,接下來三四樂章可是沒得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