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巨變,昏王(2 / 2)

又過了幾天,南唐兩個新帝一先一後派使者來了兗州,卻都不是以宗主國身份來宣旨,而是送來國書,李景遂送來的國書中,對齊王以「弟」稱之,更說唐國和「齊國」,永為兄弟之邦,顯然,李景遂現今力求穩定,不想對外生事。

李弘翼之國書,則要和齊王結盟,加之吳越,形成一個小聯盟,夾擊「偽主」李景遂。

不過陸寧都虛與委蛇的回了信,實際上就是都不加理會。

本來准備一波流在北漢生些事端,但現今既然已經回轉,唐國局勢發展又不似自己所想,接下來,自然是休養生息。

趙匡胤和李重進的戰事,使得河南難民紛紛遷來齊魯,陸寧自然大開方便之門,更有序的安排他們進入膠東半島,這片土地,開發很早,只是因為戰亂,現今荒蕪田地很多,足可以容納下數百萬人口。

而趙匡胤和李重進,拉鋸戰後,誰也鯨吞不了誰,漸漸的,都有所疲憊,隨之罷戰,入冬之時,趙匡胤在京兆府,被封為秦王。

李重進則在汴京,被群下上為宋王。

顯然,後周和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前四個朝代一樣,都是流星一般一閃即逝,漸漸成為歷史,便是原來的周境內,軍民們也都很平靜的接受了這個事實,畢竟,周和前四個朝代一樣,都是短短十幾年,周甚至還不到十年,除了受過周太祖恩惠的臣子,對於普通軍民來說,這個朝代,也根本沒什么可眷戀的。

倒是齊國,新政新貌,人人有飯吃,無田不納糧,種種類似兒歌被四處傳唱,漸漸成了農庶們口口相傳的天堂之地。

不過文人騷客,卻多寫詩詞譏諷齊國及齊王。

齊王暴虐,齊魯及河北之地,查抄了許多大戶,田產充公成為公田,宅院別苑有修的好的,很多便成為了齊王的行宮,聽聞現今各州各府,都有齊王行宮,如此小小地盤,怕行宮的數目都要超過那隋煬帝了。

更不可容忍的是,齊王下詔,讀書人、匠人、農人、商人視為一體,無高低貴賤,服飾布料、顏色,都可隨意。

而且,齊王輕視書經,齊國學館,偏重算術、格物等等學問,繁復的古文,除了宣揚忠孝仁義等德化之儒經還被學童們必修且品德一項更是做官必須考察的重中之重外,多數古篇,都被舍棄,成為參考讀物。

又開哲學課,諸子百家都有選篇,十歲後學童若有興趣,可以選修。

讀書人分四等,由童生進秀才,秀才進舉人,舉人進進士。

考中舉人,才有資格被選拔做吏,至於官員,除了進士直接授官外,也會從經驗豐富的吏員中提拔。

讀書人,也不再是什么終生職業,如果二十五歲還考不中舉人者,就再無參加科舉的資格,改行就是。

而且舉人被選拔為吏員後,也不影響其繼續參加科舉進進士,反而豐富的吏員工作經驗,還可能成為被取進士的優勢。

至於科舉類目,什么經義、詩賦、策論取士,齊王一概斥之為紙上談兵。

雖然現今齊王選士還是舉孝廉的方式,第一次科舉說是明春才舉行,但新政條目早已經下發各州各縣。

光政院專門在山東府、真定府設有軍學館,選拔士卒中忠誠勇敢聰慧之士進學,據說學有所成後,便可進都頭、營指揮使等。

齊國之文人,好似再不能干涉軍務之事。

如此種種,在齊國境外的文人中流傳,於是,天怒人怨,只怕歷朝歷代昏君,也沒有現今齊王挨罵挨的多。

但不管域外文人,如何口誅筆伐,昏王寶座卻是穩如磐石,無他,齊國禁軍、州兵,將這個昏王視作天神一般崇敬,誰敢腹誹一聲怕都會被亂刀分屍,更莫說鬧事之類的了。

而且,偏偏又有許多文人逆潮流而動,聞聽齊王種種新政卻是激動無比,前往兗州來投,這些文人往往天賦極高又離經叛道被主流所不容,其中不乏名士。

齊魯貧民佃農,更是將齊王看作大救星,有生以來,好似能漸漸見到存糧了,如果不遇到天災兵亂,這樣生活下去,可不是天堂一般?

膽子小沒鬧事幸存的大戶,也漸漸覺得,還不錯,雖然賦稅是加多了許多,但齊王好似很尊重私產,如果不陽奉陰違而是真的按一條龍稅法繳稅,財產就可以得到保護,沒有那么多交給地方州縣的苛捐雜稅。

州縣都設有御史,便是監察州縣地方官員,如果有官員胡為,御史隱瞞不報,和官員同罪,聽說齊王在齊魯河北地,都有當地人為密線,稱為包打聽,平素這種人沒什么薪俸,只是正常過日子,但若官員和御史勾結魚肉鄉里者,包打聽舉報屬實,便有重重賞賜。

而正因為齊王行宮遍布各個州府,好似這些包打聽也不用走遠,只需去本地齊王行宮舉報就是,齊王不在時,這些行宮,都有一都十人的農宮衛看守,農宮衛,顧名思義,便如團練一般,平素耕種行宮附近王家田地,養豬養牛羊,同時守衛行宮。

包打聽,只管將消息送給農宮衛都頭就是。

有傳聞,齊王私下稱呼這些包打聽為「朝陽群眾」,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想來,代表很厲害的意思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