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富川行宮(1 / 2)

富川縣沒多少客家移民,僅僅城內千余戶,耕種縣城近郊的幾萬畝開墾的土地,倒是大大小小的蠻寨,有數十處。

富川縣城甚至土城都算不上,只有北面是用土坯築起的城防,其余三面,則是倚著富川山而建的木柵角樓,比之蠻寨,也不過是木柵更高更堅固,角樓箭樓更多一些。

本來,此處客家移民從唐代來墾荒,當時開墾的田地,都歸自己所有,繳納糧賦便可,但到了馬楚時,土地就莫名其妙成了楚地一個高官的,這些農戶都成了佃農,易主為漢地後,這些土地也隨之成了興王府劉氏宗族的田地,這期間,自然有客家反對,有客家流亡,而反對者,多被屠戮,剩下的富川農戶,也漸漸接受了土地不再是自己所有的狀態。

因為從馬楚時土地被剝奪,到現今已經五十多年,歷史長河,五十年匆匆一瞬,但對生活其中的人來說,五十年很漫長,很多改變都會漸漸習以為常。

而去年時土蠻圍城,驅趕了縣吏,爾後齊人來到,富川再次易主,成了齊地。

但齊人一直沒有派官吏來富川,只是整修城內富川山上的縣衙,同時貼出安民告示,要城中居民各安本份,一切照舊,選了一名德高望重的鄉紳暫時管理雜務。

到現今,突然來了齊人一位文總院,頒布大皇帝聖諭,富川土,盡皆歸民,以口數均分,也就是一戶之家,人口越多,分到的土地越多。

聖諭又改富川縣為富川鎮,為神威軍軍鎮,富川民戶糧賦,供養神威軍。

當然,千余戶的正常糧賦,就算僅僅計算口糧,自然也遠遠養不了五千軍馬,其余糧餉,還是要從湖南道撥運。

聖諭里,富川縣同樣和齊地一樣賦稅,按畝納糧,廢除丁稅,同時也實行齊地全境推行的「贖田歸公令」,也就是豪門大族,以後一戶最多千畝土地,那些富貴之家,有了余錢,就不要購置土地了,投資經商也好,建場設坊也好,或者干脆金銀銅鐵藏在地窖生銹也好,總之添置土地這種富豪們傳統的積累財富方式,就此作罷。

不過,和前朝一樣,金銀銅鐵家中積攢的多,一旦被告發,同樣有罪,有官方錢庄,可代為保管,也有息費。

當然,也和前朝一樣,這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上的法令,除非真的家中金銀銅器積攢到一種恐怖的程度,一般情況下,也沒人理會。

不過「贖田歸公令」,和富川人根本沒什么關系。

而大皇帝富川均田,將數十年前被強奪的開墾之田地重新歸民,整個富川土城,歡聲雷動,許多人家,燃起了爆竹,一個多月前的除夕新年夜,都沒現在熱鬧。

甚至德高望重的鄉紳們聯名上書,希望頭幾年,能多繳些軍糧,便是勒緊腰帶,也要用一鎮之力,供養駐軍,哪怕僅僅能供養口糧呢。

畢竟,聖天子歸田,這是前所未聞之事,富川民歡喜之余,又漸漸擔心,怕是不是聖諭寫錯了?雖說金口玉言,但只怕過得幾年,土地又被收回去。

出面接待鄉紳的是神威軍統領文總院,現今也是富川鎮團練使。

文總院溫言勉勵,隨之倒也接了陳情書,言道拳拳民意,想來聖天子會感安慰,糧賦一事,就如陳情書所言就是,不過,我要上書給州、道官長,要看上官如何定奪。

如此,富川民雖然覺得頭幾年可能會忍飢挨餓,但倒是安心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