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224(1 / 2)

國色生香 笑佳人 1370 字 2020-06-08

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君臣之間絕非簡單的強權與服從。宣德帝初登基, 在朝堂邊疆實施了一連串的權術, 最終大權在握,那時的宣德帝政令英明,所以大臣們都服他, 兩三個不服的, 這會兒墳頭可能都長草了。但從宣德帝第一次北伐後, 武安郡主、皇叔秦王先後因他而死,後有北疆兩次大敗於遼、蜀地暴.政民亂,諸如此類,宣德帝在臣子間再無聖明可言,外面的百姓,也都議論紛紛。

而造成這種局面, 根本還在於宣德帝專斷獨.裁, 聽不進臣子諫言。一個大臣怕他, 兩個大臣怕他,當半數以上的朝臣都心懷不滿紛紛上奏時, 就輪到宣德帝害怕底下的臣子們了,只要他還在乎青史上的名聲,只要他不想當昏君, 當務之急, 就是先平息臣子們的怨言。

戰事結束了,臣子們都不擔心國破家亡了,宣德帝喘氣的時候, 他們也得了空閑,開始指責、數落宣德帝的過失,大大小小的事情總結起來,就是兩件:第一,宣德帝應自省自查,給朝堂百姓們一個說法,第二,宣德帝老了,體弱多病,為了江山社稷,必須立太子了。

兩座大山一壓,宣德帝險些又病倒,焦頭爛額的,宣德帝想到了一個人。

被廢了兩次的宰相趙溥。

宣德帝一邊放不下當年趙溥反對他繼承兄長帝位的舊事,一邊又時不時需要倚仗趙溥治理天下的手段,特別是他自己搞不定的時候。帝王在京城惦記趙溥,尋思著如何宣趙溥進京又不讓趙溥看出他有求於他,河陽呢,老狐狸趙溥也猜到了京城的情形,便主動送了一封奏折進京,稱其聽聞皇上龍體抱恙,憂心惦念,懇求皇上允他進京探望。

宣德帝當然應允,然後故技重施,挑出宰相李鶴一個毛病,騰出宰相位子給趙溥。

趙溥都六十多歲了,頭發全白,到了這把年紀,趙溥已沒了爭權奪利的雄心,就是想趁自己還干的動,再替大周做幾件事,再怎么說,這江山都是他輔佐高祖皇帝打下來的,宛如他自己的孩子。而趙溥確實有本事,一上任,先勸宣德帝頒發罪己詔,向萬民展示了他知錯願改的決心,緊跟著,趙溥又將朝中只會進讒言討宣德帝歡心的幾個奸臣一窩端了。

宣德帝挺不高興的,誰不愛聽好話啊,不過趙溥是他接回來的大佛,麻煩沒有徹底解決前,他只能忍。

趙溥六月進京,短短三個月,京城百姓不罵皇上了,滿朝文武也基本消停了,宣德帝就只剩一件心事,該立誰當儲君。

後宮不得干政,宣德帝不能跟李皇後等妃嬪商量,兒子更不能談了,如此只剩臣子。宣德帝先挑了兩個重臣詢問,一個是樞密使李隆,一個是副宰相陸峋。李隆乃李皇後的兄長,李皇後膝下沒有兒子,他倒不用避嫌,但李隆也不想惹麻煩,自稱愚笨,不敢妄議儲君,推諉了。陸峋比李隆還精呢,話說的更漂亮,誇宣德帝乃明君,睿王、壽王誰更適合,宣德帝肯定早有結論,無需他贅言。

宣德帝真沒有,煩著呢。都是親兒子,老二、老三他都喜歡,絕無偏心可言。至於兩個兒子的品德,老二政績不如老三,但老二至純至孝,已經被長子楚王深深傷害過一次的宣德帝,格外看重老二這份孝心。

可是老三文能定國策,武能退外敵,實乃明君苗子。

江山給老二,宣德帝怕老二治理不好,給老三,又怕老二難受,畢竟他是長。

左右搖擺,宣德帝將趙溥宣進宮,兩個老頭子單獨坐在殿內,慢悠悠對弈。

「朕有一事,遲遲難以抉擇,你給朕出出主意?」一局結束,宣德帝抱著胳膊靠到羅漢床上,微微眯著眼睛看趙溥,一半真心一邊客套地道:「當初跟隨高祖打天下的,就剩咱們兩個,這事關系大周的千秋萬代,朕只信你。」

趙溥摸摸下巴上的山羊胡,緩緩地點點頭,眼皮下耷,乍一看好像閉著眼睛打盹呢。

宣德帝捏著一顆棋子,把玩兩下,苦笑道:「朕老了,元潛、元休,你覺得誰行?」

二皇子睿王,字元潛。

三皇子壽王,字元休。

趙溥又摸了把胡子,抬起眼簾,露出一雙渾濁的眼睛,提醒宣德帝道:「皇上是不是忘了,臣的外孫女是睿王側妃?」

看著一本正經的趙溥,宣德帝突然放聲大笑,真是眼淚都要笑出來了。他雖不喜趙溥在朝堂的威望高於他,治理江山的本事強於他,但宣德帝從未懷疑趙溥會傻到用一個外孫女去拉攏皇子。趙溥何人?為了避嫌兩個親生女兒都嫁給了平民百姓,也從不為族中子孫謀求官職,這樣的人,豈會為了一個不足輕重的女子耽誤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