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鏡花水月(1 / 2)

儒道至聖 永恆之火 1762 字 2020-08-02

</br>方運記得,不同的聖人,書中對他們戰斗細節的描述也不同,比如描述半聖時孟子的戰斗,會寫他口誦、長吟、沉思等,但到了亞聖時候就簡單了許多。而在描述孔子的時候更是特別,孔子好像根本什么都不用,有時候甚至不用開口就能引動大量的天地元氣。

方運認為這些細節未必是史家眾人疏忽,其中必然有其原因。

方運又想起近代和古代的眾聖描述對比,因為孔聖的庇護,古代的眾聖精研聖道而不專攻殺伐,而近兩三百年的眾聖則已經有所轉變,兩者並重。

後世各家一致認定,隨著人族不斷摸索,隨著戰詩詞、戰畫、琴道等各方面發展,論殺伐和實戰,現在的半聖超出古代半聖至少三成。

方運正想著,馮院君語重心長地道:「書山是三山得一顆文心,你在秀才時得奮筆疾書,已經是奇跡。九月的舉人試後,你就要第二次登書山,你只有攀登到第六峰,才能得到第二顆文心。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人在舉人的時候摘得第二顆文心。」

「這我知道一些。」方運其實知道的很清楚,既然馮院君好心相勸,自己就沒有把話說滿。

「眾聖世家的人在考中進士後,有第三次進書山的機會,所以一些半聖世家的進士擁有兩顆文心。而非眾聖世家之人,想獲得第三次登書山的機會,只能成為國首,所以,你應該努力爭那國首。」

「國首之位,我當然要全力以赴去爭。」

「那就好。我聽說你這次文斗夕州,等成進士後,就去文戰象州,把象州奪回來?」馮院君問。

「是的。」方運道。

「有些事你可能不清楚。那荀隴在年輕的時候並不出色。所以沒得到第三次登書山的機會,荀家可以犧牲他。但你若成了進士,要去文戰一州,荀家那些曾獲得兩顆文心的進士必然會出面。你可要明白,文斗有提議封止,但文戰不一樣,沒有約束人的規則,文戰比文斗慘烈百倍。」

「我明白馮大人的意思了。你是說,若我無兩顆文心,絕對不要去文戰一州。最好要等爭完國首,第三次上書山後,再去文戰。」

「對。還有,你的唇槍舌劍如何?我們都知道你從聖墟中得到寶物,你盡快把那些寶物換一條完整的蛟龍骨,作為融劍之物,而且,你現在就要考慮醞釀唇槍舌劍之詩,也就俗稱的養劍詩。然後還要考慮第一次用唇槍舌劍所用的開鋒詩。你萬萬不可嫌麻煩而不重視。」

「我都在准備。」方運道。

「唇槍舌劍或許不如聖道浩瀚,或許不如戰詩詞多變,但卻可以一直增強。當年名家集大成者公孫龍以『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辯術出名,卻偶然發現了唇槍舌劍的雛形。以公孫龍之能自然無法創出完整的唇槍舌劍,但他卻給了後代名家以啟示,終於在漢末讓名家在西漢創出唇槍舌劍。秦朝大統一,讓縱橫家和名家等失去生存的土壤。對名家來說是好事,可以潛心研究唇槍舌劍。」

方運點點頭,縱橫家在聖元大陸統一後消散。在分裂後重燃,而名家在消失了一陣後,也因為創出『唇槍舌劍』而崛起。

名家,就是辯論家,因聖道根基不深無人成半聖,但因唇槍舌劍的功勞實在太過巨大,最後在名家的努力下,聖院追封公孫龍,從虛聖『辯聖』升格為半聖。

不過至此之後,名家再無大的發展,方運不知是徹底消失,還是和以前一樣在韜光養晦。

方運微笑道:「名家和縱橫家類似,太過於注重『辯』和『術』,而不夠注重聖道,兩者每每同時提起,就讓我想起在唇槍舌劍出現前,兵家嘲諷名家和縱橫家的那個小故事。」

馮院君笑了笑,許多讀書人都知道那個故事。

一個名家人、一個縱橫家人和一個兵家人要去征服一個蠻族部落,兵家人帶了兵書和士兵,而另外兩人什么都沒帶,兵家人就問:「你們兩人如何征服蠻族部落?」

名家人自信地道:「你且看我。」隨後,那名家人見到蠻族蠻王,以「蠻人是人」為命題,與蠻族展開辯論,口舌生花,滔滔不絕,無一蠻人能辯過他,在辯論中大獲全勝。

一刻鍾後,頭昏腦脹的蠻王一拳打死名家人。

縱橫家人哈哈一笑,道:「你且看我。」說完,縱橫家人找到蠻王,指點蠻王連橫合縱中的合縱,通過聯合一些小部落來攻打一個大部落,甚至還一步一步推演給蠻王看,換成任何一個人族領袖都會馬上同意,並給予這個縱橫家人高官。

但是,等縱橫家人說完,蠻王點點頭,道:「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我們蠻族用拳頭講道理。來,你與我比一場,你能勝過我,我就聽你的安排。」

縱橫家人也被蠻王一拳打死。

隨後,兵家人出動。

兵家人先派人勸降,勸降不成後,大軍壓境,輔以兵法勝之,然後驅趕奴役蠻族去殺其他的小部落,並以儒家之法慢慢馴化這支蠻族,最後,這些蠻族成為兵家人的私兵。

後來,武國的奴直蠻部誕生,如今已經是一個蠻人數量超過十萬的大部落,成為人族攻打妖蠻的一股強大力量。

「你在聖墟,對這個故事有更深的領會吧?」馮院君問。

方運點點頭,心道不是一般的深,尤其在第七長廊最後,那鷹族聖子可謂無比高傲,但還是和龍蠻聯手要殺他這個人族天才,根本沒有任何講道理的機會,唯有一戰。

「妖蠻的思維原本就跟我人族不同,人族勝利才是與妖蠻溝通的基礎,沒了這個基礎,一切都是鏡花水月。」方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