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維民所止(1 / 2)

儒道至聖 永恆之火 1680 字 2020-08-02

</br>直到中午,方運都沒有下筆。

此次詩詞的題材要求很普通,除了幾乎必考的「邊塞類」,還有「鄉景」「勤學」和「送別」共四類,同時規定了六韻。

吃過午飯,方運才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寫寫畫畫,最後終於決定寫一首鄉景類,並以包刀為韻,寫下《憶鄉》。

「河邊伴青草……」

寫完《憶鄉》,方運把詩詞放好,在厚厚的試卷中一張一張翻,五頁之後,拿出經義題目。

方運仔細一看「維民所止」四字,臉上浮現一抹笑意,然後心中思索。

這「維民所止」若是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人民居住的地方。出自《詩經?玄鳥》,整句為「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是說商朝國土遼闊,人民安居樂業。

這四個字讓方運想起華夏古國的典故。

滿清之時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為維護皇權,大興文字獄,凡是稍加影射滿清,就抄家問斬,共有近兩百起大案,僅乾隆年間就發生了一百三十起。這些文字獄中,真有反心之人不足一成,九成乃是冤案。

雍正年間,舉人汪景祺曾撰文稱年號帶「正」的皇帝都不得善終,詛咒雍正和康熙,又與年羹堯勾結,結果被處死。

汪景祺若因反清而恨康熙雍正,乃是堂堂正正的義士,但汪景祺純粹是泄私憤,哪怕在開明的後世也屬於誹謗。但之後的「維民所止案」則是冤案。

汪景祺死後數年,江西學政查嗣庭出的經義試題中含「正」與「止」,犯了雍正的忌諱被嚴查,後被抄家問斬。

後人為譏諷雍正,便借《詩經》的「維民所止」為經義題。因為「雍正」二字去掉頭,就是「維」和「止」。

方運想起清朝殘酷的文字獄,又想到今日的聖元大陸。兩個時代簡直是兩個極端。聖元大陸原本言論開放,但現在很多話已經不是言。而是罵,說話之人以傷人為目的,更有人暗中串聯污蔑。

方運早就知道,慶國武國人一直在散布有關自己的謠言,但一直不理解那些人為什么造謠,直到聽李文鷹說過一句話才明白。

「草觀秀木,不見根深蒂固,恨其奪日月之光。蟲鼠望象。不見四季奔忙,以為其爭吞污物而巨。」

方運突然一笑,想起慶國有一個「烏雲文會」,意在「污方運」,若不是親耳聽到宗午德說,甚至見過他們寫的污蔑之辭,根本不相信天底下竟然有如此卑劣之人。

方運輕輕搖頭,把所有雜念拋在腦後,專心解題。

「維民所止表面之意是人族居住之所,內在之意是人民安居樂業。但《詩經》原文前後兩句卻涉及商朝疆域。這篇經義若要得上等,必然要明白出題半聖真正的用意,僅僅這一步。就足以把秀才分出高下。」

「維民所止其意,若取下,則是人民安居;若取中,則是人族疆域永固,不為妖蠻侵略;若取上,則是人之所及皆為我人族疆域!先解其意,後破其題!」

破題之法有六,明破、暗破、順破、逆破、正破和反破。也分為破意、破句或破字。

方運想了想,決定暗破其意。緩緩在草稿上寫下破題之言。

「天命在人,然天無盡也!」

此句中以人代民。以天代止,是典型的暗破。而其中的「無盡」把「維民所止」前後兩句的疆域都包容進去,但又沒有跑題,因為破題的中心是「天命在人」。

天命在人是說人乃天地間最優秀的生靈,那么人民自然應該安居樂業,而天地無盡,所以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安居。

大儒能感應禍福,至誠之心可以前知,而寫完此句,方運只覺心中大定,仿佛冥冥中契合了一種聖道,心神、文膽、文宮等高度的統一,全身的力量在這一刻全被調動,才氣快速燃燒,文膽的力量不斷在文宮內震盪。

方運看到,自己的文宮中竟然有無數金色大字飛舞,瞬間組成一篇眾聖經典又瞬間消失,然後又組成新的聖文,不過眨眼間,所有眾聖經典都在文宮中閃過。

那些所讀過的書籍化為無形的力量,讓方運的神念在這一刻變得無比強大。

破題之後就是接題。

方運繼續書寫接題,進一步解釋自己的破題。

「夫天命者,以智論序,人為其上……」

方運先解釋人為什么得天命,然後再深入討論怎樣才能算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