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送李文鷹(1 / 2)

儒道至聖 永恆之火 1154 字 2020-08-02

</br>由於半聖還沒開始最初的選擇,聖廟壓著三篇詩文的才氣,可這三篇詩文太過不一般,而且連成一體。.

「咳……這三篇試卷有一些異樣,我等應仔細檢驗方可請三位考官做出最基本的選擇。」.

「是是是……」其余人連連點頭。.

文相姜河川首先伸手拿過《阿房宮賦》,共有五頁。.

傳天下之文重達千斤,但姜河川卻能輕易拿起,輕輕掂量,面露微笑,把五頁一字擺開。.

唐守德搶先道:「雖然聲傳千里之時聽過此賦,但親眼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仿佛有阿房宮躍然紙上,區區十二個字,交代了因為秦始皇一統六國阿房宮才出現。尤其是『蜀山兀』三字,乍一看是寫阿房宮用光了蜀地的木頭導致蜀地山峰光禿,好似是在為後面第一段的阿房宮之雄壯鋪墊,實則指其勞民傷財,為阿房宮之奢靡與阿房宮之惡而鋪墊。」.

姜河川微笑道:「此文雖然是賦體文章,但不落窠臼,減少各種華美的辭藻,削繁為簡,除漢賦之弊端,務實而避虛。比如此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換成是尋常賦體文章,必然是極盡華美之詞,但方運卻不一樣,直描其景,區區數字便寫出阿房宮之特點。」.

「的確,此篇文前兩段與漢賦有相同之處,以短促有力的四字為一句,更顯鏗鏘,朗朗上口。但正如文相大人所說,此文沒有漢賦冗長和繁復的弊端,文字不夠華美,但文意無比流暢,簡直如瀑布一泄,酣暢淋漓。」.

「此文仿佛在力證漢賦衰落之因,華而不實!此文前承漢賦,後面兩段不似漢賦卻勝似漢賦。也是此文傳天下之原因……」.

眾人紛紛賞析討論《阿房宮賦》,之後,才開始看方運的經義。.

文相首先快速讀完,道:「經義無名,此篇就定為《惡禮殉葬論》。」.

此篇經義雖涉及聖道,但方運都巧妙避開,這當然逃不過半聖的眼睛,但對聖位之下來說,方運所言僅僅是新奇之論。.

唐守德輕嘆一聲,道:「不愧都是方鎮國,在進士之時就敢直指『禮道』,斥惡禮,廢殉葬,當真勝於我等。今日回聖院之後,我寫一篇文章,支持他廢除殉葬。」.

一位翰林考官小聲道:「我原本以為殉葬制廢除與否並不重要,可為何我讀完此篇經義後卻感到若不廢除殉葬,人族立亡?」.

「所以他是方鎮國。你們看看其中的幾個論證,角度之奇、論證之嚴密,前所未有!你們並非大儒,沒看他那篇《非禮之禮》,若你們看過,一定會懷疑方運是博古通今的大學問家,而且是開辟聖道的大人物。據說史家大儒曾用『歷史長河』推斷方運的一些奇思妙想,竟然引發歷史長河呼應!不過,方運平時可沒膽子呼吁廢除惡禮,恐怕是以為自己必死,所以才破釜沉舟。」.

大儒之下的人都不知道方運之前的經義有如此厲害,竟然能引動歷史長河。若是不出意外,那等於歷史長河在證明方運的想法有著巨大的可行性,甚至會成為真實的未來。.

「理當如此。」.

「方運的經義向來不一般,江州的秀才與舉人早就以學習方運經義為榮,最近江州各地呈送學宮的經義中,七成都有方運的影子。你們可知江州有一句相關的順口溜?」.

眾人好奇看著姜河川。.

「江州讀書人傳言:方文熟,吃羊肉;方文生,吃草根!」.

眾人大笑。.

「今日之後,這句順口溜必然會傳遍十國!」.

眾人可以隨便談詩詞歌賦,但經義卻不能過多討論,萬一不小心說到不該說的,很可能引發不測。.

「看完經義,就一起看最後的驚聖之文!方運真乃奇人,在舉人試的時候,只寫了一篇策論就被聖筆評等,這次進士試也只寫了一篇策論就驚聖。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