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章 慶國之奴(1 / 2)

儒道至聖 永恆之火 1104 字 2020-08-02

</br>「張宗石?」方運立刻想起來,自己微服私訪的時候,在一間酒樓里遇到過一個叫張宗石的童生,此人很有見地,不出意外,將來應該會有一番成就。

「把他的文書遞交過來。」方運道。

「下官已經存在官印之中,這就傳書給您。」董文叢說著手握官印,給方運傳書。

方運拿出官印仔細查看張宗石的文書。

在文書的一開始,張宗石先列舉自己在蒙童和童生時期所讀的書籍,大多都是人族眾聖經典與一些成名之人的著作。

隨後,張宗石單獨挑出一些書籍,指出這些書籍是在象州被慶國強奪後,6續被州文院列為選讀書籍。在正常的書院教學中,書院先生不僅要教授官府制定的必修書籍,也要偶爾開講一些選讀書籍,增加學子的眼界。

在一州之內指定必讀書籍需要得到聖院審查,選讀書籍則不需要,由州文院決定。

從數十年前開始,象州所有書院的選讀書籍都變成新編撰的書籍。

張宗石在文中寫到,最可怕的不是幾十年前這些所謂的選讀書籍誕生,而是象州明明已經脫離慶國,這些書籍依然在書院中被用來教授學生。

張宗石拿現在象州書院的《名士錄》為例子,正常國家的《名士錄》中,大都記載本國優秀讀書人或古人的事跡,偶爾選用人族歷史上公認的他國名人,用這些人的事跡來教化學子。

象州版的《名士錄》非常不同,因為景國人的事跡在現在象州《名士錄》中所占的比例,僅僅是四成,而且大都是景國半聖、景國建立前的名士和開國功臣,建國後近兩百年的名人極少,甚至連必然被列入《名士錄》的方運和李文鷹等人都沒有出現其中,反倒是左相柳山以極為正面的形象被載入《名士錄》。

《名士錄》中有四成是景國人,但除了半聖,其余人的事跡中,或多或少會被添加一些看似中立實則算得上污名的事件,讓那些名士的形象受損。

象州《名士錄》的另外六成人的事跡截然相反,不僅完美高大,同時沒有絲毫的瑕疵,最讓張宗石難以理解的是,在他國名士的事跡中,凡是出現景國人,必然極為不堪。

張宗石又拿《勸學書》《天下事》等一些蒙學讀物舉例,這些書在一些方面出奇一致,所出現的慶國人全部都是正面形象,而景國人則沒有一個好人,即便是名聞十國的大名士,書中也會特意添加一些污名的內容。

張宗石認為,這些書籍若是野史雜書,記載景國名士的污名乃是理所當然。但是,這是教育蒙童的啟蒙開智之書。這些書中,所有慶國人都是完美無瑕的好人,景國人一半是壞的,另一半也做過壞事,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書籍編撰者與推行者的用心。

張宗石請求董文叢徹查此事,否則長此以往,象州未來的讀書人都會景仰他國之人,鄙夷景國之人。

最讓方運感到意外的是,張宗石明明對象州懷著很深的感情,明明在努力振興象州,但最後卻說了一些看似很矛盾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