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8章 《學而》新解(1 / 2)

儒道至聖 永恆之火 1078 字 2020-08-02

</br>論語的開篇學而篇很短,只有十六章,每章不過幾句話。

方運持筆書寫並念誦人人都熟知的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方運誦完,便道:「本句之中,說字通悅,發音也同悅,慍對初學者來說算作生僻字,是生氣的意思,所以要先注音。」

方運一邊說著,先把這兩個字的讀音在紙頁上標注,接著,開始進行訓詁,也就是解釋其中的文字和詞語。

「在春秋時代,時往往是指恰當的時間或一定的時候,隨著語言變遷,時的意思更接近時常;習同樣如此,今多有學習溫習之意,但在古代,更重實習、實行。而學字,不僅僅是指學習,也可指完成學習」

在訓詁的過程中,按照慣例還要引用之前名家的解釋並進行辨別討論。

訓詁之後,方運開始直譯這句話,一邊寫一邊道:「學習並在適當的時候實行,不也是很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

方運完全是用白話文和簡體字來直譯,這是為以後普及大眾教育做准備,而且早就決定,以後自己若寫書,定要一分為二,一份用白話文簡體寫,一份用文言文舊體寫,如果能做到十幾歲的孩子都能看懂,那便是最大的人道功德。

方運稍作停頓,掃視一眾妖蠻,繼續一邊寫一邊道:「僅僅從字面上理解眾聖經典的話,那便等於沒讀過,所以直譯之後,應當再加意譯。」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習不僅有溫習復習之意,還有實習實行之意,如君子六藝有禮、樂、射、御、書和數。學習了射箭的技巧,自然要去反復實踐實習,僅僅溫習書本上的知識,算不得習。學習然後實習,就會感到高興嗎」

「繼續以射箭為例,老師教,我們學,隨後我們自己拿弓箭練習,也算習,但僅僅這樣便會高興嗎我想大多數人無法從中得到快樂,甚至會感到累,那么,是孔聖境界高所以不累嗎很明顯並非如此,孔聖若學習射箭,那么他最高興的應該是突然遇到外敵,手持弓箭去抗擊敵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射的真正用途。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這樣做是快樂,那學習後怎樣會造成最不快樂是學習後不溫習功課是學習後沒有去練習都不是,是學習之後,沒有用武之地,白白學習,這才是讓人最不高興的。」

「所以這句話的意譯便是:學習進而有所得,最後能讓自己在恰當的時機一展所學,這不就是令人高興的事嗎」

「接下來一句同理,如果僅僅是朋友遠道而來,孔聖為何要特別說出來為何要和前一句相連很顯然,這里的不亦樂乎中的樂,不是尋常的高興。所以,這句話應該是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一起交流,一起學習,在增進友誼之余,一起提高,同樣有所收獲。」

「若是與上一句形成語意的遞進,那意譯便另有新解:學有所成後,就算沒能一展所學,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交流,發現吾道不孤,而且這位同道好友可能有機會代替自己去實現相同的抱負和所學,也算是彌補心中遺憾,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