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朝露 (三 中)(1 / 2)

開國功賊 酒徒 1618 字 2020-06-08

第三章朝露(三中)

詭異的平安,平安的詭異。有人心中自覺愧對浩盪皇恩,武陽郡守元寶藏卻很滿意目前的態勢。他私下里算過一筆賬,往年郡里邊不出「平安費」養賊,花在郡兵和戰備上的錢糧也遠遠超過了目前的開銷。可是一旦戰敗,接踵而來的諸多善後事宜,撫恤那些陣亡的弟兄,安置留下來的孤兒寡婦,還有買通朝廷高官不做追究的錢,沒一筆是個小數目!現在呢,一了百了,把張金稱像老虎獅子一樣養起來,喂得他懶得出窩。武陽郡就徹底太平了!非但防務開銷驟減,也不用再他元寶藏的從私囊里大把大把地掏錢向朝廷那邊灑,用以平息某些人的需要時就有,不需要時就無的憤怒。

況且了,這官府和賊人相安無事,也不是只對他元寶藏一個人的仕途有好處。那些失去了土地,又沒有正當職業養家糊口的流民早晚都是禍害,眼下紛紛跑到程賊那邊去墾荒,反而了卻了官府一塊心病。臨近漳水河那幾個縣已經初見效果,自從大批流民渡河而去後,縣城里的治安就大幅好轉。對於官府來說,每天巡邏的開銷省了不少。對於余下沒走的百姓來說,力氣活也比原來好找了。這於公於私都有好處的事情,又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這件事的長遠影響,元寶藏沒有考慮太多。老實說,大隋朝還能挺立幾年,誰也無法保證。皇上連續三年征遼,每年都有八個月以上不處理政務。今年好不容易停止征遼了,卻又心血來潮去巡視塞上,二月底就已經出發,一路上游山玩水,據說到現在還沒走到長城。有這種人當皇帝,大隋朝江山被折騰趴下是朝夕之間的事情。做官員的再不替自己考慮考慮出路,豈不是自個犯傻么?

關於出路,元寶藏也悄悄做了打算。近二百多年,長江南北的朝廷走馬燈般換,每次江山易主,都有人身敗名裂,傾家盪產。但也總會有那么一批先知先覺的智者,每次都能趕在變化之前做好准備。其家族非但沒因為時政的顛簸而每況愈下,反倒從小到大,從籍籍無名到聲威赫赫,漸漸地直追兩漢以降那些名門望族。他元寶藏的姓氏不算高貴,但上溯幾百年,也不算低賤。如果能趁著改朝換代的時機向上努力努力,說不定下個百年之內,便會出現一位三公九卿。

一旦能位列三公,哪怕只是短短數月,那就是幾輩子都受用不盡的榮耀。按照當下民間傳統,從今往後其家族就是雷打不動的名門。信都張家為什么到現在動一動半個河北都跟著晃悠,不就是其家族與三國張昭能攀上那么一星半點關系么?某朝元某,位極人臣。這個目標如果能實現在元寶藏身上,那他身後豈不是要受族人晚輩幾百年的香火供奉?

為了心中的這個崇高目標,元寶藏不惜在某些時刻冒上一點小風險。比如三年前楊玄感造反時按兵不動了,比如身邊總有一些來歷不明的朋友來回走動了。再比如他會在某些時刻憑空拿出很多錢來,買一些緊俏貨物。諸如鐵塊、葯材之類,然後在某個別人注意不到的時間,這些貨物又悄無聲息地消失得干干凈凈了。其中很多玄妙,是不能對任何人說的。包括對心腹魏征也不能明說。反正「桃李子,皇後繞揚州……」童謠傳了那么長時間了,該懂的人自然會懂,不懂的人你跟他說了他也不信。

出於上述里里外外各種原因,元寶藏對郡內流傳的風言風語一直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他從不出面解釋魏征的所作所為都是受了他的暗中指使,雖然很多人知道沒有他的認可,魏征絕對從府庫里調動不了半分錢糧。同樣,他也不追問魏征那些錢財糧食的去向,更不問離間計的執行結果。仿佛得了健忘症般,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甩手大掌櫃。

這種聽之任之的態度,讓魏征愈發能放開手腳。開始時還僅僅限於書信往來,討價還價,用錢糧買平安的范圍,到後來居然發展到悄悄地跟巨鹿澤、平恩縣各地做起了生意。一面代替賊人購買其急需的農具和種子,一面將張、程兩賊說不清楚從哪里弄來的貴重物品送到城內店鋪中代為銷贓。無論哪個衙門的官員抱著什么目的試圖過問,一概不予理睬。

到底魏征從交易中拿了多少好處?武陽郡不少人都紅著眼睛,急切地想知道詳細。他們不是嫉妒別人發財,真的,天地良心,肯定不是。他們只是站在大隋官員的應有的立場上,覺得魏征如此養賊會給大伙帶來預想不到的麻煩。至於麻煩到底大到什么程度,他們也說不清楚。可自古以來,見過賊打家劫舍,誰見過賊人當官做老爺?賊無賊行,既非常賊。非常之賊,其後患也許就不可限量。

當有人通過光初主簿儲萬鈞的口,委婉而急切地將這番耿耿忠言轉達到魏征耳朵里的時候,長史大人只是微微一笑,如風掠發。直到儲萬鈞再三追問,礙於同僚的情面,魏征才慢吞吞從書架上拿起一部尚未完成的史書,請儲主簿回去自己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