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又是一年金馬獎(1 / 2)

生於1984 老徐牧羊 1401 字 2021-11-03

華語三金,金馬獎歷史最悠久。 .

創辦於1962年!

剛創辦的時候,是台灣當局用來政宣的工具,「金馬」即「金門、馬祖」兩島的合稱,當時為抗拒祖國統一之叛軍前線。

以「金馬」命名,旨在鼓勵島內電影業,效法前線叛軍之所謂「堅強」精神,因此是標准的『生而不義』,在最初的二十年,得獎的很多都是反動影片。

一直到8o年代,才開始加入香港影片,一直到9o年代中期,才6續對內地影片開放。

金馬獎從9o年代初起,表面上脫離了台灣當局相關機構的控制,改由島內影人自行組織籌辦,進入21世紀後,並標榜面向整個華語圈,兩岸三地影片影人皆可報名參選,然而,卻不妨礙其主辦方同時將頭3o年的那些台灣當局操控的島內得獎影人,也都認可為金馬獎的正式得主,無形中既大大抬高了他們的身價地位,更洗白了他們過往不光彩的經歷與政治色彩。

許輝始終堅定不移的認為藝術電影永遠只能是點綴!

如果把拍這種東西當展方向,那就是重蹈9o年代時一邊連拿國際影展大獎,一邊被香港商業片打得一敗塗地,各大院線幾乎死透的覆轍。

連電影市場最為成熟的美國,也不會把藝術電影當成主流!

但是,如今主流的思想,金馬獎公認的最有逼格,偶爾犯渾也不影響它的地位。

最開始的時候,金雞獎和百花獎的地位甚至要高於金馬和金像獎。畢竟彼時,無論是作品還是評選,文藝掛帥,政治還沒來,金雞百花的含金量都是足夠的。

大約2ooo年之後金馬獎逐漸甩開金雞獎與金像獎,一枝獨秀。

焦雄屏做了金馬主席之後,逐漸開放大6電影進入金馬獎的評選。這樣使得金馬獎的范圍一下子擴大到了整個華語圈。在華語電影獎項中,也只有金馬獎完成了從台灣本土電影到香港,再到大6電影,直到將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影也涵蓋進來的「華人電影節」的概念塑形。而且金馬獎能在一片商業洪流中,為獨立制作和獨立電影人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這在當時也是難能可貴的。

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出獎項,當年口碑爆棚的《唐山大地震》《鋼的琴》統統讓位,反而《飛天》《歲歲清明》《愛在廊橋》等主旋律影片分享大獎。《鋼的琴》當年獲得了好多獎項的肯定,但是那年也是華語電影大年,優秀影片爆。台灣金馬獎選出了自己的《賽德克巴萊》,香港電影金像獎選出了自己的《桃姐》。本以為內地的金雞獎會頒給《鋼的琴》,沒想到竟然敗給了一堆莫名其妙的電影!

你讓人怎么對你心服口服?

是,的確不能說大熱的影片就一定更有得獎的資格,但是專業評選也不能離觀眾口碑差的太遠吧?

在電影評審中,所謂信度的要求就是要對各時期、各類型的影片有一以貫之、一視同仁的評判;

金雞獎呢?

如果《厲害了我的國》能夠拿下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這樣的電影節活該被人罵!

如果金雞獎在不思量變革,等待它的就只有一種結局,被電影人鄙夷,被觀眾無視!

畢竟現在很多人在說,華語電影兩大電影獎項:fit影展還有金馬獎…

內地電影工業已經在越港台,那么何時內地的電影大獎能夠越金馬獎,成為華語電影真正的標桿?

……

五十屆金馬獎對於主辦方來說絕對是一場盛事!

我們都講究十年為一慶,五十周年,絕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於是,請了一堆的明星,張曼鈺更是破天荒的擔任了金馬形象大使,曼神第一個獎項就是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89年《人在紐約》,於情於理,人家也應該出席。

不止如此,華語電影圈稱得上有分量的都來了,林清霞、吳白鴿、侯曉賢、李安…

李安甚至還擔任了評審團主席!

金馬獎之於李安,也有伯樂的作用,他的第一部電影《喜宴》,拍攝基金就是台灣電影事業展基金會提供,後者也是金馬獎的贊助商!

怎么說呢?

人家能牛逼起來就是有道理,楊德昌、侯曉賢、李安、杜其峰、吳白鴿、許鞍華、陳可欣都願意為金馬抬轎子。

再瞅瞅咱們的金雞,被人記住的只有雙黃蛋、三黃蛋!

對了,金馬獎主委會通過李安給許輝來了邀請函…

……

《智取威虎山》拍攝的差不多了,還剩最後幾場戲。

結束了一天的拍攝,許輝回到了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