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太子監國(1 / 2)

上元節過後,新春佳節的歡快熱鬧悄然退去,闔宮上下因著皇帝的即將親征,氣氛變得肅穆起來。

出征之前,皇帝特地攜皇長子胤禔、三皇子胤祉、四皇子胤禛、五皇子胤祺、七皇子胤祐及八皇子胤禩往暫安奉殿、孝陵,行禮奠酒,並至仁孝皇後、孝昭皇後、孝懿皇後陵舉哀吊祭。

祭奠完畢本該離開東陵回京,皇帝卻臨時決定再停留一天,吩咐皇子們約束自己不可四處游盪,皇帝再次拜謁暫安奉殿,且獨自一呆就是一上午。

暫安奉殿停放著孝庄太皇太後的靈柩。孝庄薨逝後,按照舊俗,本該運回盛京與太宗皇帝皇太極合葬昭陵。但孝庄彌留之際留有遺願,不願打擾太宗皇帝,且對順治皇帝與康熙皇帝惦念非常,她希望自己能葬在順治的孝陵附近。

孝庄的遺願給皇帝出了個不小的難題,不能違背祖制,又不能違逆祖母的遺願,皇帝只好按照崇尚左側的習俗,選定東陵大紅門外左側的風水牆外,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停放祖母的靈柩。多年過去,左右為難的皇帝一直沒有想到良策,故孝庄的靈柩一直未能入土為安。

說起左右為難的事情,又何止孝庄靈柩停放的難題。昨夜皇祖母入夢,一臉笑意,然不言不語。皇帝今晨醒來,遂提出延遲回京。徘徊於暫安奉殿內,藏於心底的話除了在此傾訴,皇帝真不知道該與誰商榷。

「皇祖母,朕的身子骨尚健壯有力,且精力充沛。此次征討噶爾丹,朕一定掃平頑劣,穩固疆北安寧。」皇帝情緒高昂,斗志滿滿。

「只是,朕雖執掌天下,卻攔不住歲月的流逝,太子他,」激情消退,皇帝的眼角爬上落寞,「已經長大成人,正是風華正茂之時。現今,太子妃娶進,又身懷子嗣,東宮聲望與日俱增。」

「皇祖母,」皇帝定睛看著孝庄的牌位,試探地暗自征詢:「孫兒突然覺得,其實當初不用早早就立太子,那樣或許會更好些。」

剎那間,好似看到祖母皺起了眉,鋒芒逼人,皇帝趕緊低頭,羞愧襲來。當年的紛亂時局,身為唯一的嫡子,蹣跚學步的胤礽被冊立皇太子,這對於穩定朝廷、安撫信奉「立嫡立長」的漢臣民眾,何其重要。如今,江山穩固,皇帝冒出後悔早立太子,豈非過河拆橋,不仁不義?

意識到自己的偏頗,皇帝馬上辯解:「胤礽是儲君的不二人選,朕不存疑慮。朕百年之後,大清江山交付他手,朕很放心。」

跪於孝庄的牌位前,皇帝眼里看到的依然是臉容慈和、眼神犀利的祖母。這位讓皇帝從來不敢小覷的祖母始終如一座警鍾高懸皇帝頭上,曾經的叮囑教誨不時在皇帝耳旁鳴響警示。

皇帝一臉的苦惱,把心頭的苦水一股腦倒給祖母,「可問題是,朕把太子交給索額圖照顧,這些年下來,在索額圖的經理下,一朝兩主的局面若隱若現。皇祖母,朕是皇帝,皇權只能在朕手中,豈可一分為二。自打立胤礽為太子,生怕他平庸無為,將來難以勝任,朕不遺余力全心全意培養他。胤礽也沒有辜負朕的期望,如今他文武兼備、學問淵通,作為父親,朕愛他惜他,可作為一國之君,朕憂慮重重。」

上一次親征噶爾丹,皇帝一面指揮作戰一面批閱來自全國各地的奏折。後病來如山倒,皇帝昏昏沉沉,不僅未能及時掌握軍情,等待批閱的奏折也堆成了小山,著實讓他一度手忙腳亂。這回再次出塞征討噶爾丹,看著已經成家且將為人父的太子,皇帝想放手讓太子代為監國,自己專心應對戰事。

可說不出的緣由,皇帝心里就是各種想法自相矛盾。

胤礽是儲君,給他機會理政,讓他就此了解自己欠缺什么以作改進,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隨之而來的,必定會有朝臣見風使舵,如果索額圖一黨趁機籠絡,擴展東宮的勢力,一朝兩主的情勢豈非明晰進而嚴峻?

「皇祖母,孫兒實在是進退兩難。朕希望胤礽不受干擾,唯孝至重,可他畢竟長大了,心里想些什么,朕也是越來越看不懂。祖母,如果您覺得朕應該相信胤礽,那么今晚請您再次現身夢中,給孫兒提示。」

自言自語思想反復斗爭,皇帝並沒有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理由。走出暫安奉殿,春寒料峭,皇帝卻見胤禔帶著幾位弟弟筆直地候在殿外月台。一見皇帝出來,大家一致行禮問安,表達關切。皇帝的目光逐一從皇子們臉上移過,最後停在胤禩身上。

「老八,朕問你,朕出京幾乎不帶你太子哥哥隨駕,你可知是何緣由?」

胤禩恭順有禮,從容不迫,「回汗阿瑪,太子哥哥肩負責任,留守京中,確是免汗阿瑪後顧之憂。」

「說得好,就是這個道理。」皇帝嘴上是肯定胤禩的回答,實則內心是明確對胤礽的期望。

當晚,皇帝一夜無夢,需要祖母入夢給自己提示的願望落了空,但是皇帝的情緒未見任何低落。啟程回京的路上,皇帝幾次回望隨行的皇子們。突然,一道光亮穿過皇帝大腦,不只是胤礽長大了,其他的皇子們同樣也在長大。只要自己身強力壯,還會有越來越多的皇子出世、長大。當皇子們簇擁在自己周圍,他們就是維護自己最堅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