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我要那艘船上的全部、所有(1 / 2)

撿漏 金元寶本尊 1485 字 2020-08-08

金鋒一看這兩把劍,便自沒了興趣。

這並不是金鋒預想中的寶劍,而是,兩把倭刀。

隨手拿起一把長刀,刀鞘赫然是鯊魚皮的,紋飾有些明朝時候的風格,刀卻是正宗的倭刀,這樣的搭配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輕輕抽開長刀,一道寒光映著室內的強烈燈光,兩廂宜章的閃現。

這是一把典型的倭刀長刀,也叫太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

刀柄是圈狀紋,長得有一尺,方便雙手握刀。

刀柄上刀身略彎,跟著筆直網上,到了刀尖處又有了些幅度,到最後的單刃刀尖。

倭刀傳自大唐陌刀,那時候整個東瀛都是以大唐天朝為上尊,遣唐使來了一波又一波,把能帶走的全帶了回去。

不能帶走的,也全帶了回去。

唐刀的鍛造技術被東瀛鬼子原封原樣學了去以後,加上因地制宜的改良,形成後來的倭刀。

最後,唐刀的技術被東瀛人學了去,而大唐崩潰,進入五代十國,那些年群雄並起,無數人馬在這片土地上殺得人頭滾滾,屍山血海。

無數國家亡國滅種,無數珍貴史料典籍付之一旦,無數工藝就此失傳,永成絕響。

到最後,東瀛人把唐刀的技術發揚光大,造出來的倭刀成為了世界三大名刀之一。

而正統的唐刀,卻早已消失在煙波浩渺的歷史長河當中。

明朝時候,倭寇入侵,肆虐沿海,當時的名將戚繼光也有感慨說。

「長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兩斷。」

說的就是這種太刀。

不過金鋒對倭刀真不感興趣,看了看倭刀刀柄上刻著幾個倭文,微微驚訝之後,又拿起了另外一把短刀。

短刀也是倭刀,叫做肋差,比起太刀要短得多。

電影電視里經常看見東瀛浪人手里拿一把太刀,腰間別一把短刀,短的就是肋差。

這把肋差沒有了刀鞘,但在刀柄處卻是能看到兩個嵌文。

徽王!

徽王不用說就是汪直,當年橫行南海的大海盜,前期是海商,走私違禁品,賺得盆滿缽滿。

在這段時間他跟東瀛國的關系不錯,東瀛國大名松浦隆信相當於一方諸侯王,給了他一塊地做了基地,後來他也長期居住在此。

那時候的東瀛國還處於戰國時代,六十個所謂的『國家』整天在那破島上殺得不悅樂乎。

真不是小看東瀛國,那邊被記錄進史冊大書特書的戰國時代,大大小小的輝煌戰爭其真實情況充其量相當於神州古時候兩個村子爭水源的械斗。

就算是這樣的比喻,也是抬高了他們。

在東瀛國戰國時代,一個將軍回來稟報他的王:「尊上。我丟了城池。」

王大手一揮:「給你二十個人,把城奪回來。」

於是,那將軍就帶著二十個生力軍,半天時間就把丟失的城奪了回來。

守城的也就二十來個人。

這尼瑪也叫城?山寨都比你城大幾百倍。

這些還真的就是當世東瀛戰國的事實。

幾百個對幾百個,那就是大戰。

幾千對幾千,那絕逼是超級戰役了。

幾萬對幾萬的也不是沒有,全都寫進了史冊,流傳至今,讓無數東瀛歷史學家花其一生去研究,還意淫不休。

換做在神州,幾千個人……

呵呵,組一支儀仗隊還差不多。

貽笑大方!

在當時這么個環境下,汪直從大明倒賣各種東西去東瀛,混得風生水起。

他還跟葡萄國的商人勾結,把葡萄國的火繩槍賣給了東瀛國,從而也加速了東瀛那邊的統一。

大明在那些年里打擊海盜是非常犀利的,比起現在更狠。

汪直雖然牛逼,但在大明海軍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東躲西藏,最後自立為徽王,還分封了下屬。

這樣的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就被當時的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又加直浙總督的胡宗憲用計生擒,最後砍了腦袋。

金鋒手里這兩把刀自然是汪直的佩刀,東瀛國人給配的。

隨意看了看這兩把刀,很明顯,這兩把刀在斗牛國王室手里保存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