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2 / 2)

「本督不管你們用什么方法,總之,要是一炷香之內籌不到平亂所需的糧米,你們還有本督,都要人頭落地!」

「非常時期,行非常手段,都懂了嗎?」

聽見這話,其余的千總、把總們對視一眼,都從各自的眼神中看出背水一戰的感覺,紛紛抱拳大喝:

「懂了!」

「卑職等謹尊督令!」

提起糧米,新建伯王先通首先就想到文昌街。

這個年代的各行各業,實際上已經有了幾分資本的味道,一些運營手段和後世並沒有什么分別。

就拿京城米店來說,除夫妻老婆店這種小米店不算,整個京城有頭有臉的大鋪子和商號基本都集中在文昌街。

換句話來說,這文昌街算得上是北京城的糧米一條街。

短短的一條街道,來回走上一遍就連一炷香的功夫都不到,可如今卻集中了近二十家大米店,這些同氣連枝的大鋪子壟斷了京城糧米交易,價格自然也是看他們的心情。

放在平時,這文昌街雖然價格黑心一點,但一向都是生意興隆,如今各地大災大亂不斷,就連京城天子腳下也不安穩。

很多人沒有飯吃,人心惶惶之下,自然都想著買一些米面回家,好應付不時之需,所以長久以來,這文昌街更是變得人聲鼎沸起來。

這種年頭對商人來說就是機遇,除了毫無背景的小米店鋪子以外,沒人會直接賣出手中糧米,甚至提價售賣也成了傻子的舉動。

真正聰明的商戶,會說自己手中無米,一直將米面囤積起來,觀望一段時間,伺機再放出去一小部分,緊跟著再繼續囤積,這樣能獲得最大利潤。

至於什么朝廷存亡和百姓的安危,又有誰閑著沒事兒去管?

窮人越來越窮,但要是說皇家富裕,也不盡然,不算那些在外的藩王貴戚們,這身在紫禁城皇宮的朱家算得上是有史以來最窮的皇家。

朝廷不富裕,就連大部分地方的稅都收不上來,去年一整年的稅賦只有三百多萬兩,就連遼餉一項的開支都不夠。

說來可笑,崇禎皇帝隨手抄了幾個臣子和商戶的家,所得已經進千萬兩之巨。

在這其中,僅後世韃清八大皇商之一的翟堂一家,現銀就有六百余萬兩,將田畝、字畫等一些其它東西折合,總計還不知道要有多少。

周遇吉所部寧武軍在山西御闖的兵餉就是這么來的,世態炎涼,直是讓人不敢相信。

身為皇帝的崇禎比起平頭老百姓而言,根本算不上是過著多好的日子。

崇禎皇帝穿著有補丁的內衫,這是眾所周知的事,除此之外,每日餐食不過是三菜一湯,而母儀天下的周皇後居然親自下廚為皇帝做御膳,宮中甚至沒幾件拿得出手的飾品。

這些空前絕後的奇聞,現如今全都在崇禎皇帝一個人身上發生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大戶之家和商戶、士子這些群體卻借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而迅速的富裕殷實起來。

這種畸形的繁華不僅存在於京師,甚至江南大部分地方都是如此,然而這種情況卻被東林士子所津津樂道。

在文昌街,永昌號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家號鋪,據說掌櫃背後的東家也是有深厚的背景,黑白兩道,五城兵馬司的差役還有城內青皮、地痞在平日都不敢來尋釁滋事。

就算是現在這種情況,官府衙門都保不住了,但文昌街依然沒怎么亂,各色人等聚集於此,永昌號卻忙而不亂,相比城內其它地方,甚至算得上是井然有序。

「天哪,這還讓不讓人活了——」一些手中提著米袋的老百姓,看著剛剛新換出來的米價牌,都是氣憤不已:「昨天還是五兩三銀子一石的價碼,怎么才過去一天,又加了三分銀子了!」

「是啊,怎么能漲的比小孩子翻臉還快,這不是坑人嗎!」說話的好像是個讀書人,文縐縐的。

「老子在碼頭上扛一天的包也不過是掙上三分銀子,他倒好,這價錢往上一竄,老子就一天白干了!他娘的,不買了!」

一個臉色黝黑,看樣子力氣很大的漢子憤憤說完,轉頭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