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誰的天賜良機?(1 / 2)

歷史上,多爾袞是在四月十三日率清軍主力前往山海關,然而實際上,多爾袞一直都沒想過要直攻山海關。

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山海關,不僅有吳三桂的幾萬關寧軍鎮守,山海關總兵高第的幾萬明軍也在此協同。

除此之外,還有數十萬從寧遠一帶內遷的遼東百姓,這些人同仇敵愾,再加上山海關絕佳的地利優勢,想要直面攻下山海關?談何容易。

歷史上的多爾袞就是聽說了中原混戰,才想借此機會直接入關爭奪北京,繞過山海關從喜峰口一帶直接入關,很明顯才是最得當的決定。

但進關都走了一半,卻忽然聽說李自成已經拿下了北京,多爾袞這才是大舉進逼山海關,想以高官厚祿逼迫吳三桂投降。

現在李自成並沒能攻下北京城,反而和官軍主力在寧武一帶打的不可開交,這對多爾袞來說,自然是先發制人,奪下京師的天賜良機。

所以,多爾袞自打從盛京出發之後,便是偃旗息鼓直接從崇禎二年入寇的原路進關。

沿途明軍各城堡其實真不少,人數全家在一起也夠多爾袞喝一壺,但明軍聽說清軍大舉寇關都是怕的要命,看見建奴大軍從城下經過壓根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還不止於此,這些地方的軍將和文官異常默契,為了逃避朝廷的追責,甚至根本都不會上報,全當沒看見眼皮子低下騰騰經過的建奴大軍。

除了山海關以外,京畿、薊鎮一帶的城堡早就是形同虛設,多爾袞長途跋涉千里,但直到大軍兵臨北京郊外崇禎皇帝尚還不得而知,這就是關鍵鎖在。

多爾袞進來之後也根本沒急著暴露自己,四出哨騎之後,便一直帶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還有朝鮮六旗兵力總計二十余萬人蹲在平谷一帶等待機會。

吳三桂這邊做等有等,一直沒見多爾袞叩關,實際上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兒,多爾袞這廝肯定是繞過山海關直接奔著京師去了。

不過崇禎皇帝是怎么想的吳三桂也搞不明白,年初下達了勤王旨意,還沒等吳三桂收拾好行禮就又把旨意給撤了,緊跟著又用英國公張世澤代替他老爹做了京營提督。

本來對這件事吳三桂是當個笑話看的,京營什么鬼樣子他還不知道么,不過這幾個月下來,據說京營現在被那張世澤搞的還不錯。

張世澤起碼是英國公,開國名將後裔,京城勛戚的第一人,他老爹也是少見以敢戰聞名,對於這個人,吳三桂實際上有些忌憚。

至於現在的甲子營提督董琦,那都是吳三桂平日正眼都不會看的小角色,現在崇禎皇帝可真是無人可用了,就這么個角色都能做提督。

吳三桂每天翻看著京城傳來的大事小情,雖然臉上冷笑連連,但心中卻更加捉摸不透這位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難道這天底下還有比自己關寧軍戰斗力更強的兵馬不成,不用自己,他還能用誰?

吳三桂明知北京城危在旦夕,可還是帶著關寧軍待在海關不挪窩,實際上也是打著在亂世中保存實力的小算盤。

在清軍大營之中,多爾袞和眾王公貝勒大臣正在議事,卻忽然間聽帳外傳來馬蹄聲,緊跟著一陣腳步聲過後,渾身血跡斑斑的阿巴泰走了進來。

阿巴泰本來憋了一肚子氣,接到撤軍命令後是馬不停蹄的跑了回來,看見面色深沉的多爾袞之後這氣也不敢往外撒,只得跪下來悶聲道:

「攝政王,我回來了。」

「回來了?軍情刺探的如何?」多爾袞抽了口大煙,先是吞雲吐霧一番,這才淡淡的出聲詢問。

不過滿帳的王公大臣都知道,多爾袞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在借機向阿巴泰興師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