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財政危機之聯想(1 / 2)

大明帝國的興起,是在一個群雄逐鹿,風雨飄搖的時代。

蒙古人的統治在六十多年的時候已經無法繼續維持下去,最終不過百年便被徹底傾覆,在馬上得天下,又以馬上治天下,數十年毫無變革,哪怕是名相脫脫,也無力回天。

正所謂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元末的群雄逐鹿,可不像現在流賊這般小孩兒過家家,我們可以隨口道來的什么郭子興、陳友諒、張士誠等等,雖為一時之雄,但崇禎皇帝明白,這些人放在眼下這個時代,每一個都比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強上千百倍。

如果眼下占據西北的是陳友諒,崇禎皇帝自認是根本玩兒不過這位野心勃勃的梟雄的。

漢末英傑輩出,天下終歸一統,元末群雄逐鹿,同樣有一個王者鼎足而上,收整天下,而彼時的王者,便是一個名叫朱重八乞丐出身的和尚。

真正論低下出身的皇帝,歷朝歷代無人能比肩朱元璋,要知道,劉邦還是個管著三十里地界的亭長。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延續至今,已經顫顫巍巍如同耄耋老者的的大明帝國。

崇禎皇帝在後世好歹念過大學,自然明白一個道理,在華夏漫長的封建社會之中,天下興亡,在背後起作用的東西,常常不足為外人道,因為放到前台的總是階級斗爭,背後的東西呢,其實就是經濟。

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稅收的作用無法小覷。

在古代,稅收的形式多種多樣,直接叫稅收的很少,身為皇帝的崇禎繼承自己前世記憶,也對這時候的稅收有了很大了解。

這個時候的稅收,大多以賦、稅、餉、徭、雜泛等名稱出現,繳納的方式也很多,有實物的,有貨幣的,有投工投勞的等等。

崇禎皇帝剛穿越過來的時候,免天下賦三年,並且永遠取消給遼東軍的三「餉」,但卻並沒有免「稅」三年,顯然是正確之舉,因為稅這個字包含的意義太過廣泛。

明代稱之為「稅」的東西,往往和「有償」的交換聯系在一起,如租賃、利息、買賣等等,總而言之,這個時候的「稅」含義眾多,與後世口口聲稱的「稅」,區別很大。

其實,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最初的時候,就意識到商戶過分斂財會造成財政危機,已經設置了征收「商稅」的一套基本規則和有司衙門。

只不過那個時候的「商稅」和眼下崇禎皇帝想要收的,又不是一個「商稅」。

朱元璋所制定的商稅制度的目的只是為了限制商人獲取厚利,讓朝廷有利可圖,並非時下崇禎因為朝廷年年財政赤字毫無辦法,為了從商人口袋里取錢充補國庫的下策。

在大明建國初期,朱元璋大力整頓商業與朝堂,除了大興殺伐為後世奠定基礎以外,在府設稅課司,在縣設稅課局,在道鎮設分司、分局,壓制財閥集團。

根據朝廷中的某些記錄,洪武年間,全國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共稅課司局就足有四百五十多處,各稅課司局所收的商稅,年終需解送布政司,然後再由布政司送交京師太倉等庫,以備國用。

可想而知,這會是何等的暴利。

在朝堂商議中,崇禎皇帝從蔣德璟口中了解到,眼下朝廷收取的商稅分為過稅和住稅,過稅是商貨、船只過境稅,有工關、鈔關、門稅;住稅則是指商貨落地、停留、貯藏、房店、設攤貨賣稅等。

洪武、永樂年間朝廷的「商稅」收入主要來源於兩樣,其一是塌房稅,塌房稅原名官店錢,這個玩意兒崇禎也是穿越過來閑著沒事翻典籍翻出來的。

崇禎現在很喜歡查閱老祖宗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後世怎么查都查不到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有些可以棄之不用,有些再搬出來卻非常管用,總會有些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