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1 / 2)

「馬愛卿,國朝之南北兩京制,你以為如何?」

忽然間,一直沒怎么吭聲的崇禎皇帝看向吏部尚書馬士英,淡淡詢問道。

「回皇上,臣以為...」馬士英心中一驚,面上渾然不動,說道:「南北兩京制,乃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成規祖制,臣不敢妄自揣測。」

這話說的很中肯,崇禎皇帝明白是馬士英不肯多說,怕惹上一身騷,倒是也理解,當下還決定把話徹底挑明,點頭又道:

「朕有意廢除南京陪都,改成金陵,設省同制,撤銷南京六部,由京師統一管理全國政務,上通下達,馬愛卿又覺得如何?」

「這...」馬士英聞言有些震驚,一時竟是無從說起,猶豫半晌才道:「陛下,非是臣不遵陛下之命,而是天下之大,若不設兩京,當不能共御啊!」

「此言有理,但若朕非要廢了南京六部呢,又該如何?」崇禎皇帝點點頭,話鋒一轉,又道。

群臣聽見這兩人的對話,許多人都是面色大驚,廢了南京陪都地位,再撤了南京六部,那他們去做什么,回家種地不成?

這可不行!

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陳洪成出班道:「啟奏陛下,萬萬不可!」

「南京為我朝龍興之地,龍脈在此,又是太祖皇帝欽定國都,根不可斷,臣以為不僅不該如此,更應該遷都於南京,以北京為陪都。」

「如此,國事大有可為!」

又一侍郎站出來說道:「龍興之地在鳳陽,哪里是金陵?陛下,臣建議將鳳陽立為新都,南北兩京為陪都!」

看了陳洪成和一眼,崇禎皇帝沒有說話,這時候禮部尚書,皇子座師張爾岐出班道:「啟奏陛下,臣覺得可行!」

「兩京制不可廢,臣來南京日久,見六部及各官署鮮有實事可為,然則權柄愈大,肥碩流油,百姓卻日益困乏,便深感不安。」

「京師政令不得主南,南方之民以南京為主,不尊京師,長此以往,必國將不國!」

「所以,臣提議,不僅要撤銷南京六部,那些職權甚大但卻無甚實務的官署,都要統統撤銷,設立新的官署取而代之,但兩京制不可廢,仍要以南京為陪都!」

緊接著,工部尚書高弘圖出班表示贊同,說道:「啟奏陛下,兩京制使國朝安興至今,不可輕言廢之,否則,江南一帶必然再起動亂!」

「何況,歷鑒前朝,兩漢以洛陽、長安為兩京,繁榮興盛了四百余年!唐先是兩京,後甚至增加為五京制,我大明國土遼闊,不下於漢唐,若不設南北兩京,百姓不知朝廷,又如何上通下達?」

「臣懇請聖上三思!」

崇禎皇帝轉念一想,高弘圖和張爾岐兩個人說的倒也有些道理,心下有些沉吟,聽著下面群臣激烈的討論,擺手說道:

「今日就到這里吧。」

......

關於南北兩京制的爭端,實際上從成祖遷都開始,就一直持續,正因為這種無法決定下來的爭端,才使得大明直到英宗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之前一直都稱其為「行在」。

意思自然就是皇帝率文武群臣暫時駐扎的臨時首度,自英宗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之後,一直都沒有取消南京作為首度的合法性,朝廷將其稱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時人也稱「南都」。

因為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義上的政治地位重於唐代事實上的「東京」洛陽,但實際的地位卻不如唐代的洛陽。

因為唐代洛陽和長安相距不遠,一些皇帝(特別是改國號為「周」的武則天)曾長期住在洛陽,洛陽因此成為實際上的京師。

設兩個都城,皇帝可以朝發夕至,其實所謂「山高皇帝遠」對唐代的兩京制度不大。

留都南京對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義,然而實際意義不大,崇禎從朱棣在皇明卷宗上的密辛得知,當時成祖皇帝選擇北京的原因很多,兩京制不過是他的借口罷了。

首先一個,明朝南、北「兩京制」形成後,北京作為政治、軍事中心,南京作為經濟和文化中心,很長一段時間,南北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其實崇禎皇帝也覺得該有第二個都城,以備後患,不過六部和那么多無用的官署只是為了留一個備份的朝廷,實在是弊端大而用處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