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東征詔(1 / 2)

朝議散去,留下仍在回味的群臣各自離去,司禮太監王德化卻是帶著聖旨和數名錦衣校尉,悄然來到城外的京師禁軍大營,宣讀朝堂上決策下來的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

寧遠總兵吳氏三桂,世受皇恩浩盪,不思感懷,反行其亂。驕橫跋扈,陽奉陰違,內奪關政,外結建虜,興薦食之志,窺咫尺之京。今擅殺鎮關大將,敢行奪關之亂,欲獻山海重關於虜手。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朕為天子,承天受命,當執天子劍手刃國賊,豈宜坐視?

若使內禍不除,何來攘外,若使國賊不靖,誰人尊制,況此賊為門庭之患,遏沮定亂,在予一人,留,不如早除之。

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吳氏三桂,表里不一,忠孝為皮,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

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兵山海之間。

親征期間,國事悉交太子、皇後之手,群臣共度之。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有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尊朕意。」

「臣張世澤,接旨!」

其實方才在朝上,張世澤就已經知道了這個決定,不過此時聽見詔書中對吳三桂「表里不一,忠孝為皮」的評價,還是覺得尤為解氣。

想這吳三桂本是寧遠總兵,到山海關是為客,他從原山海關總兵高第手中強行奪關,已經是僭越之舉,如今更是擅殺守關參將,只為爭奪關城控制權,更是不將朝廷放在眼中。

吳三桂此賊前罪尚且不提,就光這幾條,已經夠他死了一百八十幾次。

「英國公,陛下還有口諭下來,說是讓您從速准備,諸事都要備齊。東征山海關之事,必須要盡快進行,不能給賊人長久的喘息之機。」

王德化拉著張世澤來到一旁,笑眯眯說道。

張世澤點了點頭,從一旁禁軍千總李逍遙手中接過銀錠,遞到他手中,笑著抱拳說道:「勞煩公公跑一趟,日後的事兒,還望公公在皇上面前多多言語才是。」

「英國公奉己為國,可比那些東林余孽們強上太多了。皇上本就對您贊賞有加,說話的事兒啊,那是自然!「王德化對張世澤的恭維很受用,畢竟這是領兵在外的實權國公爺。

他向外慢慢踱步走著,也說著:「咱家身在內廷,不能隨軍,還盼著英國公此行好生護衛陛下,將山海關重新拿回到朝廷手里。」

「恭送公公。」

張世澤笑呵呵的命李逍遙親自送王德化出營,將心中惡寒置下,待兩人走遠了,這才是冷哼一聲,「砰」地敲在桌子上,厲聲道:

「這吳三桂目無王法,行事愈發明目張膽了,竟敢擅殺鎮關參將,這已是不將皇上和朝廷放在眼里,早就該殺!本公身為大明英國公,豈能對此等國賊置之不理?定要手刃此賊,以報聖上浩盪皇恩。」

吳啟華憤憤不平地道:「英國公說的不錯,弟兄們早就聽說,這關寧軍號稱大明最強的兵馬,乃是昔年孫督師留下的舊底子,可瞧瞧,這大明最強的關寧軍,近些年可有什么戰績傳聞?」